盧廣帝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價值,闡述其構成體系,從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在構成體系中的定位、銜接點以及突出實踐性、豐富教育資源、增強教學互動性、完善評價機制等方面論述具體的培養途徑。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 核心素養 構成體系 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B-0049-02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是培養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結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下文簡稱《標準》)中的闡述:“(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方面,彼此之間既存在差異性又保持統一性,圍繞著學科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構成一個完整的素養體系。為此,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體系、培養途徑,都需要通過長期的、穩定的、持續的教育職能賦予才可形成。
一、培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接軌國際核心素養先進研究成果。21 世紀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在這一背景下,除了信息化、網絡化、數據化、全球化等表征之外,對人才的調整更多地源于知識容量與更新速度。當今人類社會一天產生的知識信息總量可能會超過傳統社會一年、十年甚至幾十年所產生的,在這種情況下,人才培養的關鍵已經不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獲取如何學習、如何合作、如何發展等能力,這也是國際領域展開核心素養研究的邏輯起點。在相關成果上,除了“經合組織”提出的核心素養架構之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盟等也紛紛展開理論及實踐探索,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綜合各方面文獻資源,國際社會提出的人類“共同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協作、交際、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四個方面,通過將其引入我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并轉化成富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體系,有利于接軌國際先進思想。
第二,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標”的落實。《標準》是我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教學實踐的綱領文件,自 2014 年重新修訂以后,將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方面納入其中,為構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奠定了基礎。一方面,本次修訂著重突出了“跨學科”理念,重視從多個角度、多種途徑對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另一方面,倡導實踐性課程打造,要求教學過程中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等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應用。
第三,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學校教育視閾下突出“德育教育”的主導性,修正“重視智育、輕視德育”現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對“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分解,其中所包括的個人道德、社會公德、傳統美德等都屬于核心素養構成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其面對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環境嬗變、價值觀多元性,一些腐朽消極思潮嚴重沖擊主流意識形態,對高中生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而思想政治核心素養中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及公共參與的內涵學習,有利于學生堅定政治信仰、人生信念。
二、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體系
結合《標準》中提出的四種核心素養探索構成體系,顯而易見,它們彼此之間保持著相互區別而又相互聯系的復雜關系。一方面,可以從四類核心素養各自的內涵出發,明確各自在構成體系中的職能定位;另一方面,從四類核心要素內涵中找出關系銜接點,打造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整體架構。
(一)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在構成體系中的定位
第一,政治認同。政治學范疇下的政治認同是指:“人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及意識的歸屬感”。現實生活中人們不自覺地以政黨的制度、規范、信念等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政治認同的基本表現。立足中國社會政治環境,政治認同是對中國共產黨所代表的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政治權利等認同,具體泛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等。當然,政治本身也存在認知層次的差異,政治認同可劃分為本能認同、情感認同及理性認同三個層級,前文所述均屬于理性認同(最高層級);而本能認同包括對地域、血緣、民族等認同;情感認同位于中等層次,包括信任、追隨、熱愛等表現。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政治認同,應以情感認同為基礎、理性認同為目標。
第二,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可視為一個基本詞匯,它表現為科學思維、方法、工具、途徑等形式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識。以理性為基礎、以事實為根據、以探尋客觀事物本質為目的,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下的科學精神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工具、途徑等分析政治問題的能力,進而形成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解放思想和與時俱進的理性精神。
第三,法治意識。指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法治”的信念、知識、態度等精神總和,以及在對應認識層面表現出的法治行為。進入新時期,我國不斷強化“依法治國”管理架構,法治意識代表了整個社會公共秩序的根本依據,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視閾下的“法治精神”旨在樹立學生崇尚法治、維護法治的意識。
第四,社會參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核心素養是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無論是“終身發展”還是“社會發展”,都代表了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諸如經濟關系、文化關系、政治關系等。社會參與代表了個體在各種關系中的處理能力,其作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一部分,旨在培養學生積極且有效應對各種社會關系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內涵“銜接點”的有機關聯
立足“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政治認同無疑是整個核心素養構成體系的核心,它決定了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水平的高低優劣。圍繞著“政治認同”正確,其余三個方面可視為高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價值取向。
第一,科學精神是政治認同的必要條件。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精神的基礎,而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政治認同設計上同樣采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二,法治意識是政治認同的表現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的,法治意識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政黨對法治精神的理解及實踐,而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唯一合法執政黨,不存在其他政黨意志下的政治認同,由此法治意識代表了政治認同的社會規范形式。
第三,社會參與是政治認同的檢驗途徑。諸如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選舉權等政治權利以及財產權、生命權、名譽權等經濟及社會權利能否得到有效保障,直接影響著政治認同的程度。
三、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
第一,突出實踐性。《標準》明確指出:“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改進教學方式”,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成熟的思維能力,在通過“互聯網+”途徑擴展教育資源的同時,還要積極構建場景、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擺脫傳統意義上的“說教式思想政治”,鼓勵學生在家庭、社區及社會空間中參與各種活動,將所學思想政治知識轉化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個體的“政治認同”。
第二,豐富教育資源。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以教材為主,但核心素養培養資源并不局限于統一標準設計,教師可從“因地制宜”的角度出發,探尋更貼近高中生生活的本地化資源。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生活與消費”的教學中,結合“實踐教學”模式,可帶領學生深入周邊鄉鎮、村落,調查統計不同地區的消費水平,更深入地了解經濟關系,在成果轉化過程中突出“科學精神”的表現。
第三,增強互動性。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課堂構建的保障,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生、教師可以跨越課堂模式束縛,在更大的空間內展開“教與學”的溝通,教師則可以通過這種形式發現學生身上的“優勢智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以此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財政與稅收”的學習中,可篩選偷稅、漏稅等法庭案例,在課堂上模擬“法庭”,以互動的形式展開教學,并凸顯出“法治意識”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
第四,完善評價機制。打破“教師—學生”的單一評價主體形式,將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組織等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評價體系內,一方面可實現多元評價,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共同的“社會參與”,這一形式本身就是強化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梁 星.新課標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體系與培養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50)
[2]白金霖.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體系與培養路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8(20)
[3]陳華洲,馬夢琦.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體系與培養路徑[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7(2)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