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慧
摘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它也是教學的目標。音樂教學對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審美觀,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想象力等,通過音樂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審美能力;有效性;審美觀;感知;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250-01
一、音樂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審美觀
要想讓學生具有審美能力,首先就要讓學生具有審美觀,而音樂教學就很好的幫助學生建立審美觀。審美觀從審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審美觀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識形態有密切的關系。
小學階段,尚處在快速的成長發育期,對外界事物都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有一種想要發現世界、探索世界的潛在意識,對美的事物有一種天生的興趣。在教育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把他們這種對美的事物的興趣轉換為一種對美的感知、欣賞和理解,幫助他們建立審美觀意識。在音樂教學中,會學習到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其中就包含著很多美的要素。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的利用這些美的要素,就可以讓欣賞音樂中的學生激起對美的感知和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音樂作品,充分挖掘其中美的要素,通過引導學生注意聽取其中旋律、節奏的調子的變化,將學生引入到音樂的世界中,讓他們徜徉在美的世界中,感受旋律之美、意境之美、音樂之美。在這個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欣賞音樂美,激發出他們對美的興趣,從而幫助他們建立審美觀。
例如《小小的船》,歌曲前兩個樂句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在落音處稍作變化,旋律婉轉、跳躍,仿佛月亮就是在浩翰的宇宙海洋里蕩漾的小舟:第三樂句在旋律上稍作發展變化而引導到第四樂句,在一個不規則的五小節樂句中結束全曲。整首歌曲將小主人翁“我”坐在月亮小船上蕩漾,在太空中觀賞、暢游的童話般意境描繪得十分生動、有趣,展現了兒童的美好愿望和幻想。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了音樂意境的美。
二、音樂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
小學音樂的教學中,主要是音樂欣賞的教學,啟發學生音樂的初始興趣。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運用教材中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同音樂的欣賞,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在與人交往中,我們要學會傾聽,在音樂學習中,我們要學會欣賞。所以,對于小學音樂教學,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是基礎性的教學,它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在音樂欣賞的教學中,針對聲音的高低、長短和強弱的變化,學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但是,針對音樂的旋律、節奏、調式、曲式、力度等的辨析能力,學生一般是不具備的。所以,在音樂欣賞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由淺至深、由難到易的欣賞和辨析,逐漸的培養起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對美的感知能力。同時,在音樂欣賞中,由于各種不同的曲子旋轉悠揚,高低起伏的變化旋律,在不同的場景和背景下,非常契合人的不同情感的變化,容易讓人在音樂欣賞中形成一種情感的共鳴。在這過程中,具有了不同的情感體驗,也具有了對美不同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小毛驢爬山坡》的教學中,通過播放這首歌曲,讓學生感受到歌曲中音樂的節奏變化,旋律的高低起伏等,引導學生用手指歌曲的旋律線演唱,了解旋律描述的小毛驢氣喘吁吁爬山坡的情景。讓學生體會到音樂所描繪的小毛驢——俏皮、淘氣,體會到音樂旋律的起伏與描述小毛驢爬山坡的情景之間的關系。通過欣賞這首歌曲,讓學生不需通過視頻,就可以感受到一副歡快的場景,從而加強了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
三、音樂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想象力
對美的想象力是審美能力的一種直接的體現,同時,想象力也能促進審美能力的培養。在美的現象力培養上,音樂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文學是通過對人物、故事和景色的具體刻畫,讓人們根據語言的規則去感受場景;美術是通過畫筆將看到的、想象到的景色和事物表現在一定的載體上,人們可以直接觀察到不同的景象;而音樂,則是通過聲音的變化,高低起伏的節奏,讓人們通過聽覺感受,去想象事物。所以,音樂對想象力的培養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過音樂教學,播放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聯想到音樂中的不同場景和自己曾經的過往,并由此產生一種美的享受。
例如《放牛放到小河邊》是一首流傳在江西萍鄉一帶的民歌,通過表現兒童在種田之余在河邊草地上放牛的情形,展現了一副藍天、白云、青草、小河和耕牛的田園風光,小牧童徜徉其中,一派歡聲笑語的景象。通過這首曲子,讓學生發揮想象,感受到田園之美和大自然之美。
四、結語
小學教育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音樂教學對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音樂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審美觀,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想象力。除此之外,音樂教學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通過音樂教學,將會讓小學生審美能力得到極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