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輝
摘要: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材則是他們共同的劇本。課堂提問是課堂講授的主要手段,同時也是教師獲得學生對所授知識掌握程度這種反饋信息的重要形式。提問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也是教師對千差萬別、瞬息萬變的學生思維的動態駕馭。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策略
有位教育家說過:"閱讀教學的藝術全的數學教學實踐,談談數學課堂提問的策略。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課堂提問的作用是明顯的。但如何恰當地提問確實是一種教學藝術,做得好,自然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反之,也很有可能吃力不討好,并使學生談虎色變。而數學課與其它課有許多共同點,也有不同之處。結合我平時的數學中課堂提問的方法總結如下:
一、提高提問教學的目的性
課堂提問要體課堂現出四個基本作用:教學促進學習、評價學生、檢查效果、調控教學。簡言之,課堂提問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通過提問,是要達到復習新舊知識的聯系的目的,還是讓學生發現知識的發生的過程,又或是讓學生發現知識的遷移與發展過程。而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追求一種表面的繁榮,也可以說,課堂提問要有準的確針對性,應從每節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這 個大前提出發,落實到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結合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適時、適度地提出問題。例如,復數部分引入棣莫佛定理時,教師提問"(1- i)100等于多少?"這個問題,從理論上講,學生利用復數的代數形式可以直接計算,但實際操作過程卻很麻煩,此時,教師適時指出本題有很簡單的計算方法,得出(1- i)100=-250。很自然,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急欲知道如何進行計算,提問的目的便實現了。
二、課堂提問要具有啟發性
提提問的啟發性是問藝術的精華。從信息論角度看,啟發性提問能創造信息差,易于調動學生接受信息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課堂提問的啟發性又來自于提問形式的創造性,問題應力求富有創意,即使對同一問題,也有多種提問方式。許多教師"于不疑處生疑","問人之未問"便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立體幾何中涉及正四面體的內切球等一類題目時,對球心位置如何確定、點面距離如何計算、畫出截面圓等問題,完全可以提出平面幾何中三角形內切圓的相關性質問題,這樣便可以啟發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相應問題--事實上,類比推理的思想對所有學科都有重要意義
三、教師的提問要通俗易懂
學生對"問題是什么意思"都弄不清,更別說如何回答問題了,因此,教師的提問必須通俗易懂,數學課之所以讓部分學生發怵,很重要的原因是數學語言的枯燥與抽象,教師在講授知識時,必須"翻譯",先用口語化,生活化的語言描述定理、公理、推論,達到一定階段,再將其提煉成標準的數學語言,提問必須遵循這一原則,便于學生理解問題的實質。例如,對于"是否存在實數k,使關于x的不等式x2-kx-1>0恒成立?"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有些學生卻不知如何下手,此時,教師可對其作出說明:"存在"是指"有一個","恒成立"是指"永遠成立",再結合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數圖像等描述,學生就較容易解決上述問題。
四、面向全體學生提出問題
雖然課堂提問總是由一個或幾個學生來直接回答,但提問的目的卻是希望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這也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因此,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提出問題,使問題處于大多數同學知識的最近發展區--使問題的答案成為跳起來可以摘到的蘋果,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最佳活動狀態。提問固然不能過淺、過易,如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但也不能過深、過難,使回答成為少數學生的專利,甚至只能由教師自問自答,成為教師個人的獨角戲,應讓大多數同學都可以入手,都可以嘗到成功的喜悅。
五、按一定層次提出問題
我會根據教學要求與學生認知水平,按一定層次提出由淺入深、步步遞進的問題。使學生了解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養成深入探究問題本質的好習慣。對同一數學問題的提問應盡量從不同角度進行,這就好比電影藝術中拍攝時,除了一臺機器從一個方向拍攝的傳統方法,也可以采取多臺機器,從不同方向甚至從空中拍攝的手段,實際上,后者的效果更具立體感,更有震撼力。數學提問也是如此,同樣一個問題,除了代數法,用幾何法是否可以處理?另外是否還有辦法?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點?如果經常這樣提問,便可以使學生窺見知識的全貌,對知識的理解也會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平面到空間。
總之,我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一般不再單純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讓他們學得一堆死的書本知識,而是應注重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僅關注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通過進行有效的問題教學策略,讓他們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終身受用的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傅海倫主編.數學新課程理念與實施.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 肖成全主編.有效教學研究 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
[3] 張璐.有效教學的定義.教育理論與實踐,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