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用“八個明確”總結和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對高職學生的法治思維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八個明確”為著力點,結合高職生法治思維培育現狀,提出高職生法治思維培育路徑:一是法治文化氛圍的營造,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的充分性和依法治校建構的實效性;二是提高法治教學質量,依托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的創新和課外教學實踐的豐富性;三是學校依法管理的規范,設計高校法治指數,依法完善學校管理制度。
關鍵詞: “八個明確” 高職學生 法治思維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直強調和踐行“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必須提高運用法治思維處理事務的能力,努力用法治凝練改革共識,規范發展,化解矛盾,確保社會和諧。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的“八個明確”總結并深刻闡述了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本質。其每一項都貫穿著法治思想,對高校的法治環境建設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同時對高職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中國法治的進步與否。從國家建設的“外在需要”和自身成長的“內在需要”出發,都體現高職學生法治思維培育的必要性。法治思維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通過后天培養才能形成法治觀念和法律信仰。
一、“八個明確”對高職學生的法治思維提出的新要求
(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任務,把法治建設和法治納入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
尊法,信法,守法,有意識地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行事,形成法律至上的法治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古代法律體系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資源。中國的法律體系在世界上幾個主要法律體系中是獨一無二的。要重視對中國古代法律傳統的研究,探索和繼承中國法律文化的本質,汲取營養,選擇善處。以時代精神激蕩出中華優秀法律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從內心擁護和信仰法律,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誠擁護者,自覺遵循和堅決維護者,樹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自信的法律思想。依法治校是教育領域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化和具體體現,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構建更加完善的依法治校體制對于樹立法治文化環境,保障學校、社會、國家的教育事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和完善國家法治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
(二)新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思想。
人民對改善生活的需求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和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和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經歷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特別是這種轉變已經反映在法治社會領域。新十六字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與舊十六字方針的區別,可見我們對法治的要求已經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因此,法治建設必須樹立公平正義、保障人權的法治思維,在依法管理學校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地位和學生為主體的價值。
(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全國治國理念。
圍繞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促進法治現代化,使學生在法治上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通過個人夢想的實現激蕩出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最具原創性和標志性的概念,涉及大學生的守法、法治監督、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在正當程度的法治下,學生廣泛而真實地參與立法和司法,建立法治社會,按照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培育思維。
(四)堅持黨的領導思想。
習總書記指出,黨必須有本領,包括依法思考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法治思維正是反映了豐富的規則意識和價值取向。在法治下思考、決策和做事,而不是在法治之外或在法治之上;關鍵是遵守規則和程序,法定職責必須做,法律未授權的行為不得做,接受監督,只有這樣人民的權益才能得到尊重和保護。大學生要培育提高權力制約的法治思維,對黨的活動依法監督,如果是具有黨員身份的大學生更要嚴格約束自己,尊重和保護自身及他人的權益。
二、高職學生法治思維培養的現狀分析
(一)個體多樣性。
高職生處于新時代發展過程中,受到年齡層、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約束,具備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思想比較活躍,對于信息事物敢于挑戰、反應迅速,但在具體認知接受過程中往往難以客觀和理性,很容易出現脫離自身掌握的情況。高職學生具有較強的個體意識和獨立意識,有些自我容易沉浸于自身世界之中,追求思想獨立又容易受到外部影響,比如周圍的同學、新媒體、輿論導向等,接收的信息碎片化造成思維的局限性。
(二)教育環境缺乏。
目前,高職學生的法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該思想政治課中的法律教育部分占比不高。除掉課程以外的法治教育講座舉辦頻率較低,學校專門的法治文化宣傳力度缺乏,難以給高職學生提供長期連續完整的法治教育。思政課教師大多不具備法律專業背景,對法治思維的培養認知具備一定的局限性,認為只要灌輸法律知識或者記憶相關法律法規便可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在教育方式上依靠灌輸而非引導,在法治思維教育上效果不甚顯著。
(三)舊文化的影響。
古代認為,事來源于法,法來源于權,權來源于道,道德同一。這種思想不全面,一些高職學生容易受它的影響,認為在法治社會仍然是人情社會。
三、“八個明確”思想指導下的高職學生法治思維培育路徑
高職院校在培養高職學生的法治思想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八個“明確”的提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應在新時期加強高職學生的法治意識培育之路,提高學生的法治水平,樹立學生的法治信仰。
(一)優化法治文化環境。
學校應當營造“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育人”的環境,校園法治必須提高行政教學人員的法律素養,同時除了維護傳統的校園雜志廣播、專家講座和橫幅廣告外,還可以使用“互聯網+”、O2O和其他模型創新。提供大學生創業平臺,增加法治創業項目資金,支持學生自主發展法治應用軟件,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聯系社會。還可以使用論壇、貼吧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加入法律欄目,如案例分析、法律評論和社交熱點,提高學生在法治學習方面的積極性,實現法制宣傳的有效性,優化法治文化。
(二)提高法治教學質量。
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了解法律的精神、法律的價值,領會法治的概念,如平等和自由的概念,權利和義務的概念,以及組織模擬法庭、法庭辯論、攝影比賽等,并建立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公安機關等校外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組織定期走訪法院,訪問監獄,利用課堂內外的體驗式教學模式,提高學校法制教育質量,從而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性。增強學生法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法治教育意識,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見圖一)。
(三)規范依法治校管理。
通過對高校設計一套法治指數的評估體系構建立法、執法、普法、守法、監督等方面的依法治校機制。以世界法治指數、余杭法治指數為參考,設計高校法治指數,可建立一個指數下的四個方面和五個維度(如表一所示),可以用“1、4、5”三個數字概括:一項指標依法衡量杭州市管理學校的狀況;四個評估機構包括政府、大學、教師和學生,不同比例;五是面向學生、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的五種調查,涉及黨政建設、高校行政工作、權利救濟、學生法治意識程度、監督工作等五個方面。在評估階段,學生是核心,通過對學生滿意度的調查調整不同維度。包括教育部門依法對學校建設的滿意程度,依法承認大學的工作,權利的救濟滿意度,教師對法治的滿意度,以及學生的法律意識程度。
立法上高校法治指數中的黨政建設和高校行政工作兩項指標可以測量立法的成效,權利救濟指標可以測量制度章程在權利救濟方面的完善程度,學生法治意識程度指標可以為制度章程的指定和完善提供依據;普法上高校法治指數評估體系中對高校依法治校工作認同感、教師依法治教普及滿意度、通過對學生法治意識的調查,可以有效評價高校執法的有效性。考慮到法律普及的不同方面,促進了高校法律法律機制的完善,優化了法治文化環境,提高了法治素質;守法上高校法治指數中高校行政工作指標可以評估高校普法的成效,權利救濟指標可以評估高校的法律服務質量,學生對法治程度的認識可以反映守法學生的程度。因此,通過高校依法治校工作認同感、對權利救濟的滿意度、教師依法治教普及滿意度、對學生法治程度的調查可以有效評估大學生的守法水平,依法加強高校建設;監督上通過高校法治指數評估體系的設計,對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可以為學生提供監督高校依法治校的路徑,它還為高校提供了一種自我監控的方法,促進了高校依法建設。面對千變萬化的時代,我們可以有效應對、及時調整,并通過規范學校管理和依法管理,使之在強大的法治環境氛圍影響下、體驗法律精神,感受法律的影響,自覺培養法治思維。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新思想引領法治新征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依法治國和法治建設的指導意義[J].法學研究,2017(6):3-20.
[2]王常靜.當代大學生法治思維養成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1):53-54.
[3]尹禹文.法治新常態下高職學生法治理念培育現狀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6(5):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