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金中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動因主要有: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才培養的需要、自身發展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轉型主要可以從辦學定位、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專業與人才培養、學生能力培養、應用型科研、社會服務、國際合作等八個方面著手。運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進行轉型實踐。
關鍵詞: 轉型動因 框架 實踐
近幾年來,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開展得如火如荼,有的是主動轉型,有的是被動為之,有的是另有目的,不管為何,這項工作正在蓬勃開展,為什么要轉型、怎樣轉好型,都是當前熱門話題。我以自己學校的轉型實踐為例對其進行分析研究,以引起更多的共鳴。
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動因
動因一般指事件發生后,分析對事件產生的原因時,需要找到事件的主要行為者實施行為的原始根結。動因并不特指心理活動,可以對自然中的一切發生因果效應的事物進行動因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動因,我們不妨從內外因去分析,因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從外因看,是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所迫。
(一)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
從國際看,高等教育發達、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應用教育所占的比重都很大。歐洲國家應用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的比例一般為8:2,如德國應用型高等教育占78%,學術型只有22%,瑞士應用型高等教育占82%,學術型占18%。美國1904年提出的“威斯康星大學模式”,實質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從國內看,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77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全國共有本科院校1243所,高職(專科)院校1388所,成人高等學校282所,已成為高等教育大國。市場經濟日趨成熟,隨著產業轉型升級,人才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一邊是企業所需人才短缺,一邊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特別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更難。面對這種形勢,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引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高等教育發展戰略,這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是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從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看,自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來,各地都在醞釀或已出臺相關落實方案,明確建設一批一流應用學院和應用特色學科。地方本科院校只有轉型,才能適應這種發展形勢,才能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地方本科院校理應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可現實情況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與所在地或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聯系不緊密,沒有真正融于地方、服務地方。例如,我校地處益陽,我校設置的學科專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關聯度很高的不是很多,我校畢業生在當地就業的較少。現階段,地方經濟正處在調整、轉型、升級的進程中,需要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需要建立產學研協作創新聯盟,經濟決策科學化要求高校提供智力支撐,高校的研發項目要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順應了地方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需要。
從內因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是突破人才培養瓶頸和解決生存去路的必由之路。
(三)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的需要
地方本科院校都在培養人才,只是沒有充分針對人才市場的需求培養人才,造成畢業生有些水土不服、就業不順。人才市場究竟需要什么人才呢?我們可以看一組數據,麥肯錫公司的最新報告指出,到2020年,中國用人單位將需要1.42億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勞動者的技能否進一步得以提升,則中國將面臨2400萬的人才供應缺口。由此可見,地方本科院校只有積極轉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革新課程體系,著重抓好實踐教學的每個環節,切實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才能適銷對路。
(四)高校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
作為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處于尷尬的地位。與“985”、“211”等名牌高校比,差距很大,難以企及。與高職院校比,辦學層次比他們高,師資、科研比他們強,具有較強的心理優勢。但尷尬的是,培養的畢業生理論基礎不厚,比不上老牌大學畢業生;動手實踐能力不強,并且不愿下基層、上一線,就業預期比高職院校畢業生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長此以往,畢業生出口不暢必然影響招生,生源是高校的生命線,招生一旦出現紅色信號,就離倒閉不遠了。面對這種情形,只能對癥下藥,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實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因此,轉型發展與其說是政府要我們轉,還不如說是我們為了生存、為了更好地發展必須轉型。
二、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框架構建
轉型不是零打碎敲的修補,而是辦學理念、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方案、管理方式的深刻變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在轉型實施前,學校要全盤考慮,做好取舍,搭好框架,再組織實施。我校在轉型前通過廣泛討論,反復征求意見,構建了轉型的指標體系,如下表所示:
湖南城市學院轉型指標體系
三、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實踐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可謂千頭萬緒,從何著手呢?我校根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進行轉型實踐,效果顯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通過推進結構調整,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供給側改革,同樣必須抓住改革的關鍵環節。社會的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根本且永恒的驅動力,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恰恰是人才培養與地方社會需求脫節。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可推測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要突出解決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幾大關鍵要素。
(一)人才培養與地方人才需求無縫對接
辦學定位對接。以往地方本科高等院校的定位多為教學型,培養應用型的高級專業人才,然而,在實際教育實施過程中卻偏向于培養理論型、學術型人才,存在理念上“精英化”定位與現實“技術型”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因此,在地方本科高校確立辦學理念與定位時,要結合地方特色,為地方經濟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定位為服務地方發展。在辦學定位方面,《湖南城市學院章程》明確:立足行業,面向基層,強化實踐,突出城市主題,產學研用結合,培養為城市和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人才培養模式對接。人才培養模式決定人才培養的質量。不同的地方、行業對人才需求不一,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培養服務地方行業結構的應用型人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較好的實踐方式。湖南城市學院建立校企合作基地122個,學生的實習、見習環節都在企業度過。
專業設置對接。專業建設要與地方經濟產業結構和發展對接,開設滿足地方發展需求的特色專業。近5年來,我校成功申報了工程造價、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廣告學、水利水電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物聯網工程、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緊緊圍繞湖南省確定的十大產業技術創新鏈。
管理體制對接。一是學校成立有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人員和校友參與的理事會,負責對學校發展戰略規劃、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等重要事務提出咨詢意見。依法通過多種渠道籌措學校教育發展資金,支持學校事業發展。二是校內機構設立社會服務處,專門負責校地、校企合作。三是將教學管理重心下放到二級學院,加強二級學院的辦學自主權,使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創新管理制度,真正實現特色教學和多元化教學。
(二)師資隊伍建設與行業企業緊密合作
一是建立了機構,完善了相關制度。學校成立了教師發展中心,下設教學能力發展中心、科研能力發展中心和師德與職業發展中心。先后出臺了《湖南城市學院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與管理暫行辦法》《湖南城市學院教師實踐能力培養暫行辦法》等雙師雙能型師資管理和培養方面的規章制度。二是大力開展培養培訓,提高“雙師雙能”素質。人事處制定了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培養規劃,建立和完善雙師雙能型教師繼續教育制度,每年寒暑假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和行業一線掛職鍛煉。三是利用外聘、兼職等形式從行業、企業積極引進“雙師雙能型”師資,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目前,學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達281人,占31.02%。
(三)科技創新與行業企業聯合攻關
學校積極鼓勵倡導開展應用型科研,近5年以來,開展應用型研究項目186項,獲專利授權460件,其中發明專利52件。17項科研成果進行了轉化。例如:“基于北斗的野生動物微型追蹤系統”的各項性能指標通過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檢測,產品暢銷國內外。與華翔翔能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機器手已經入選湖南省縣域經濟發展技術創新引導專項項目,湖南經視進行了專題報道。湖南城市學院黑茶研發科技有限公司將3項國家發明專利:“茯磚茶發花散茶制備工藝”“綠茶發花散茶制備工藝”“冠突散囊菌快速分離方法”,成功地進行了科研成果轉化,開發了“富金花茶”系列黑茶產品和“大梅生麗”系列面膜產品。
(四)社會服務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效融合
學校出臺實施了《湖南城市學院服務益陽行動綱要》,搭建了多個校地合作平臺。湖南城市學院校辦企業在規劃、建筑、勘測設計、高速公路、橋梁、隧道、房屋建筑工程的設計、施工、監理,工程檢測和咨詢等方面參與地方城市建設項目1500多項,獲省級以上規劃、工程設計獎63項。師生主持參與橫向科研項目600多項,合同金額達4.25億元。與益陽市國土局合作,對益陽市進行了城區用地詳查。先后選派19名干部到地方政府、部門掛職,利用其專業特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選派5名干部駐村扶貧,學校選派的扶貧組長在全省扶貧會議上作典型經驗發言。為政府、行業、企業積極建言獻策,產生重大影響的建言獻策達59份,其中4份提案或建言受到省級以上領導的批示。《對農村非法占地建房案件的變通處理應有結束期》的提案,被中央統戰部《零訊》刊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作了批示。參與當地大型文化、體育活動服務100多次。先后為城市規劃建設系統、教育系統、學生創業等組織了44次培訓,受益人數達到7836人。
參考文獻:
[1]劉曉.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建設框架與實施保障[J].教育與職業,2016(1).
[2]黃倩.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原因、現狀與策略探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2):128-129.
[3]余孟輝.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引領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探微[J].繼續教育,2016(1):22-24.
[4]陳以藏,劉鑫.四力驅動:地方本科院校教師轉型發展之舉措[J].榆林學院學報,2016(2).
[5]李小晨.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人才培養研究[J].亞太教育,2016(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