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訓鋒 劉俊 劉寶盈
[摘 要]高校要立足地方,緊密結合學校實際和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深入分析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協同育人的實踐基礎上,與企業合作開展專業綜合實習和畢業設計指導、科技聯合攻關、 雙向兼職、 共建研究院等工作,這是目前校企協同育人的主要途徑。校企協同育人有助于培養創新型工程人才,強化專業學科建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協同育人;創新型工程人才;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5-0035-04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務是面向地方服務,培養大批應用型專門人才,推動社會進步。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眾創時代,培養服務地方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必須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增強創新意識、提升創業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服務社會企業行業的能力[1-2]。
教學是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基礎,校企合作是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關鍵。近年來,眾多高校教師和學者針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如何有效開展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米銀俊[3]指出協同地市、產業、企業、高校等各方資源為我所用是新常態下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途徑。劉麗梅[4]認為校內協同育人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通過不斷完善現代大學的治理體系,形成校園協同育人文化,促使協同育人常態化。張勇[5]認為高等職業教育需要打造專業發展與區域行業發展緊密對接的應用型專業,實現企業與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李潔[6]在分析民辦高校校企合作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的路徑及初步成效。石鈞[7]以湖北工程學院為例,在詳細介紹協同育人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際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的基礎上指出,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是地方本科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王豐元[8]結合青島理工大學與青特集團合作的優勢,提出建立校企協同培養應用型研究生的人才體系,提高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實現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相互結合、產教融合、校企聯合,學校與企業雙方互相支持,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使學生理論學習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最終實現協同育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在以學校實際和社會區域經濟發展為前提,深入分析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協同育人的實踐基礎上,我校提出了與陜西嘉陽光伏電力服務有限公司合作開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光伏產業方向)專業改革試驗班,展望了校企協同育人的成效。
一、依據學校實際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進行人才培養目標準確定位
商洛學院于2006年由師范專科學校升級為本科院校,是一所面向地方服務的應用型本科院校。2014年被陜西省教育廳確定為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試點高校。經過10年的發展,學校堅持質量與特色并重的發展思路,依據學校實際和社會需求,建立了能夠支撐學校發展的實習實踐教學基地,確立了“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務基層,培養應用型人才,建設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2016年3月,結合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部署,圍繞企業發展技術需求,我校積極實施根植地方行動計劃,深度對接地方產業。2017年10月,商洛學院入選第三批陜西省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為校企協同培養電氣類創新型工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2018年2月,商洛學院被批準為陜西省“一流學院”建設單位。目前我校正聚焦內涵發展、矢志追趕超越,為加快建設成為一流應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奮斗。
二、校企協同育人的實踐基礎
(一) 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集中體現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是學校安排教學任務、組織教學活動、規范教學過程、實施教學管理的基本依據。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學校于2012年、2014年、2016年三次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
2016年版人才培養方案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強調專業教育和應用能力培養,積極探索“雙四六”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實踐教學,強化產教融合;堅持分類培養,鼓勵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模塊化,加大選修課程學分比例;課內課外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應用性課程體系,編寫應用型教材,以及建立學生達標標準的確定、考核、完成。2012年版、2014年版、2016年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學分比例變化情況如表1所示。
(二) 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我校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辦學定位,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建設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與訓練兩門必修課,其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為 32學時, 1學分;創新創業教育與訓練課為 7學分,其中理論1學分,實踐6學分。開設了多門創新創業教育選修課,繼續推行研究性教學和考試方式改革,積極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案例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創新創業靈感。
(三) 強化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
我校緊密結合地方經濟,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加強課程實驗、集中實踐和課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強化認知、金工、生產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進一步從專業課實驗、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科技創新四個方面進行創新創業訓練、培育學生學術成果,打造系統化的、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
我校以院內課程實驗教學平臺、開放實驗教學平臺、校內共享實驗平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為基礎,創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初步形成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如圖2所示。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課程實驗教學平臺包括大學物理實驗中心、三電實驗中心、電氣自動化實驗中心,在承擔專業課實驗外,能夠為師生提供創新創業訓練平臺。院內開放實驗平臺包括電子創新實驗室、PLC實驗室和DSP實驗室,免費提供各種電子設計元器件,配備專門管理人員值班,面向全校學生24小時開放,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
(四) 與企事業單位協同育人
學院聯合商洛市供電局、陜西嘉陽光伏電力服務有限公司、商洛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商洛市林強電線電纜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通過合作開展專業綜合實習和畢業設計指導、 科技聯合攻關、 雙向兼職、 共建研究院等多種方式開展合作、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如圖3所示。
1.合作開展專業綜合實習和畢業設計指導工作。自2014年起,我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先后有500多名學生赴陜西嘉陽光伏電力服務公司開展認知實習和生產實習活動,每年有近20名學生在企業開展畢業設計工作。在實習期間,企業指派老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文獻查閱及寫作能力等,學生返校后畢業論文由學校和企業教師聯合指導。由于畢業設計題目均來自企業實際課題,畢業設計過程有企業強大的技術設備作為支撐,這些學生的畢業設計答辯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在校學生的平均成績,學生對于在企業開展的畢業設計工作給予了較高評價。
2.產學研結合,科技聯合攻關。通過產學研結合,校企集中力量研發產業發展急需的關鍵、共性和前瞻性技術;著力于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應用性研究開發和新產品開發;形成技術的集成和新的商品。
我校教師與陜西林強電線電纜有限公司進行了深入合作,在了解生產過程中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理論計算和實驗研究,分析熱處理工藝對其導電性能的影響,最終確定林強電纜生產電纜的最佳熱處理工藝,為商洛林強電纜生產電纜提供指導。將陜西林強電纜實際生產中所存在的問題凝練成為科學問題,申報獲批商洛市科技局重點科技項目“熱處理工藝對商洛林強電纜導電線電學和力學性能的影響”1項。通過理論結合生產使用實際,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
3.雙向兼職,資源共享。教師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扮演的角色包括創新創業理論教育、各項創業設計大賽、科研競賽指導、創業交流、開展講座、科研合作引入等,其自身綜合素質的水平對創新創業意識喚起、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級職稱教師到企業兼職,任企業首席工程師、名譽總工程師、研究室主任等職,將研究成果拿到企業進行轉化。陜西嘉陽光伏電力服務有限公司每年都會接收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2名青年教師深入企業參與產品研發,并為教師提供津貼、補助及科技獎勵等企業福利,使青年教師了解企業實際和企業需求,增強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4.共建研究院,互惠互利、共同發展。2016年12月,我校與陜西嘉陽光伏電力服務有限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共建“商洛市新能源電力應用技術研發平臺”;2017年8月,與陜西嘉陽光伏電力服務有限公司簽訂校企合作共建“分布式新能源應用技術研究院”戰略協議。協議規定,陜西省嘉陽光伏電力服務有限公司出資在商洛學院張村校區共同建設“分布式新能源應用技術研究院”,商洛學院組建高學歷研發團隊,有效促進雙方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為了充分發揮商洛學院高層次人才資源,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擬定“分布式新能源應用技術研究院”建設主要包括1.5兆瓦光伏電站和研究中心建設。研究中心下設10個實驗室和1個光伏發電管理平臺,具體實驗室建設時間如表2所示。研究中心的相關實驗室以1.5兆瓦的光伏電站數據為基礎,開展最佳傾角、農光互補、多能互補能項目的研究。研究中心各實驗室之間通過電纜連接,也可通過通信線路來進行遠程控制。力爭在5年內將研究院打造成省內知名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促進陜南地區分布式能源產業發展,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助推美麗幸福商洛建設的進程。
我校以分布式新能源應用技術研究院為依托,培養青年骨干教師,培育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開設光伏產業方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改革試驗班,培養光伏產業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三、校企協同育人的預期成效
我校以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為支撐,統籌多方資源,大力推進校企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校企協同育人有助于培養創新型工程人才,強化專業學科建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以分布式新能源應用技術研究院為依托,培養青年骨干教師,培育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開設光伏產業方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改革試驗班,培養光伏產業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第二,研究院能夠為物理學、金屬材料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建筑規劃、生物技術、園林、美術學等專業的學生提供認知實習、生產實習、實踐創作的場所;開展研究工作能夠促進相關學科建設,形成以半導體物理、光伏發電、農光互補、綠色建筑為特點的特色學科專業群,增強商洛學院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
第三,光伏產業、農光互補和多能互補的示范工程能夠作為學校繼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秦嶺植物資源之后的第三個學科增長點。
第四,分布式新能源應用技術的推廣,將有力推動美麗幸福商洛建設的進程。
[ 參 考 文 獻 ]
[1] 嚴建華,魏江.構建“基于創新的創業”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6(12):53-56.
[2] 劉炯天.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大學人才培養過程[J].中國高等教育,2015(Z2):14.
[3] 米銀俊,許澤浩.協同育人推進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5,(11):30-32.
[4] 劉麗梅,馬靖香,張英良.新建本科院校校內協同育人模式探索——以邯鄲學院為例[J].教育研究,2017(6):151-156.
[5] 張勇.打造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6(23):39-40.
[6] 李潔,黨曉圓,汪紀鋒.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協同育人創新創業平臺”——以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J].醅素質教育,2017(11):165-166.
[7] 石鈞,肖華清.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的探索與實踐——以湖北工程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18(1):144-146.
[8] 王豐元,鄒旭東,潘福全,等.基于校企協同機制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大學教育,2018(2):140-143.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