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和經濟的持續性進步,初中教育已經逐漸變成目前我們國家十分重視的對象之一。現如今教育部提出了課程改革政策,對教育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由于農村教育環境相對較差,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應當結合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優化,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提升教學質量,促使學生們能夠感受到化學知識學習的樂趣所在,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本篇文章將闡述農村初中化學教學方式的轉變方法,并列舉相關案例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方式;轉變
一、 引言
從現階段發展而言,課程教學應當符合時代發展的基本潮流。當前社會對于創新型高素質人才有著非常高的需求。基于這一特點,初中教師理應對傳統教學模式展開全面創新,促使學生自己的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從而可以在真正意義上符合時代發展的根本需求。
二、 教學活動需要面向所有學生
(一) 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由于不同學生自身知識基礎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同時生活經歷也完全不同,因此實際表現的情況自然也完全不同。而對于農村學生來說,由于環境問題,很多時候學生的家庭條件差異巨大。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應當做到一視同仁,對每一名學生予以充分的愛與尊重,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得到全面發展。在實際教學的時候,盡可能挖掘每個學生獨特的閃光點,鼓勵其不斷開拓進取,不斷完善自我。
(二) 采取分層的教學模式。由于農村初中學生具有差異性大的特點,如果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所有學生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同時為其提供一樣的要求,如此便會造成一些學困生無法跟上教師的節奏,而一些優等生又會覺得教學內容無法滿足自身的需求。基于這種情況,教師應采取分層教學的模式,對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教學模式,同時也提出不同的要求,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分層教學的理念滲透到每一個基礎環節之中。為此,教師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思考在哪一個課堂環節可以展開分層教學。
例如,在進行溶解度以及溶液質量分數方面知識的講解時,針對學困生,教師僅僅要求其掌握溶質、溶劑質量以及溶質質量分數方面的計算方法即可。而對于優等生而言,可以在教學難度層面進行一定程度的延伸,要求優等生理解物質溶解時產生熱現象的擴散和水合過程及產生熱現象的原因,為其提供一些溶解時放熱和吸熱現象應用方面的題目,幫助其不斷提升自我。
(三) 實施公平的學習評價。學習評價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進行新知識教學的時候,教師理應以鼓勵和表揚的方式為主,促使學生不斷地提升學習的自信心,認為自己能夠在化學學習中取得良好成績。在教師的眼中,不論學生們的成績好壞,其地位都應當是完全一樣的,一定不能用有色眼鏡看待學困生。尤其是農村學生,其父母往往會外出務工,自己很少與他人交流,因此內心十分敏感。如果教師采用的方式有誤,很容易對其帶來傷害。為此,教師應當對每一個學生公平評價。當學生們取得進步的時候,應當對其給予充分表揚。而當學生們成績不佳時,則需要幫助其分析原因所在,幫扶其進步。這樣師生之間的關系將會更加親切,學生們也會更好地適應更加地喜歡教師的教學方法。
三、 教學活動需要做到全面創新
(一) 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當盡可能采用探究式教學方式,以此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展開培養。長此以往,學生便會具備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探索問題的基本技能,并逐漸演變為終身再學習能力。基于這一情況,教師理應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優化,注重學生未來的發展,促使學生能夠發現化學知識學習的樂趣,并逐步將課本知識演化為自己的實踐技能。
(二) 改進早期的實驗方式。化學教學自然和實驗有著非常大的聯系,因此同樣需要對實驗教學展開全面創新和優化。對于當前農村初中來說,內部實驗設備還算是較為齊全,基本上可以完成所有實驗活動項目。但是,其離人手一套之間仍然有著比較大的差距。一些探究性實驗通常需要學生們獨自完成,在早期的教學中,教師只能安排學生們課后自己完成。然而由于學生缺乏設備,使得實驗效果不佳。面對這一問題,教師便需要引導學生們自制器材,利用家庭中多余的瓶子和塑料管子,對其進行改進和調整,促使其變成實驗中能夠利用的基礎器材,從而幫助學生們完成探究實驗。例如,易拉罐瓶子便可以當作是實驗容器,一次性筷子可以起到攪拌以及引流的效果,而蠟燭在有些時候可以起到酒精燈的效果,完成加熱操作,雞蛋殼和食醋反應可以使學生在家庭小實驗中觀察實驗現象并制取二氧化碳,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們的實踐能力,而且還能節約資源,將可持續性發展原則貫徹到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實驗的興趣。
(三) 做好實驗創新工作。在新課改背景下,教材中出現了許多全系列的探究性實驗,教師理應對此提高重視程度。在實驗本身的基礎上,結合農村初中學生的家庭條件和知識水平,對其進行相應的改進和優化,以此降低實驗操作的難度,并使得實驗更安全,實驗現象更為明顯。
例如,在進行氫氣爆炸實驗的時候,氫氣是否漏掉往往很難通過肉眼觀察,并且課本中氫氣爆炸實驗難操作,危險系數大,因此成功率并非百分之一百。為此,教師便可以要求學生們自己從家中帶一些塑料袋,用細線將含有氫氣和空氣混合物的塑料袋袋口扎緊,再使用燃燒的長木條刺一下,便能夠觀察到明顯的氫氣爆炸現象,使得實驗既簡單安全,又現象明顯。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初中化學教師理應將教學重心放在學生的個人發展方面,面向全體學生,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并為學生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德富.淺談新課改下初中化學教學方式的改變[J].時代教育:教育科學刊,2010(12).
[2]朱蘭艷.初中化學課堂有效教學方式的選擇與運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5(9).
[3]謝岱燕.淺析新課程中初中化學教學方式的轉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21).
作者簡介:毛巧玲,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枝陽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