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理念強調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相結合,而地理正是一門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對此,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上實施生活化教學進行探討分析,以期為相關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地理;生活化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當下,生活化教學已成為現下應用較為廣泛的新型教學模式,且深受師生的喜愛。所謂生活化教學,主要以日常生活現象與經驗為教學素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知識點。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要想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就要善于在日常教學中為學生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使學生愉悅、和諧、共同發展。
一、 新課改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途徑
(一) 教學導入生活化
通常情況下,一節新課的導入,用貼近學生生活及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導入,能快速吸引學生,并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為此,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創設生活化課堂導入方式,進而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知識記憶的作用。
例如,在高中地理《常見天氣系統》教學中,為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課堂參與度,我就對學生說:“天氣是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因為天氣與人類息息相關,如我國古代諺語‘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流行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等,都是對不同天氣現象形象生動的描寫。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說天氣、談天氣和學天氣。”這樣說的目的,就是為進一步將學生置身于生動直觀、具體的生活實際,進而激發學生與大家共同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進來,最終實現導入新課的目的。
(二) 教學情境生活化
情境教學是順應新課改新要求下誕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經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還能有效降低學生學習難度,讓學生從無話可說轉變到滔滔不絕。為此,這就需要教師立足教材內容,創設與教學知識點相符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認識。
例如,在高中地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教學中,為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當前我國水資源緊張的原因,我就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將生活中常見的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的現象進行總結歸納。待學生情緒飽滿時,我再將浪費水資源圖片與各地區干旱缺水的圖片進行對比,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思考水資源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與影響,最終得出水資源緊張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這樣一來,不僅改變了傳統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提升了課堂教學有效性,還樹立了學生日常生活節約用水觀念,進而起到雙贏作用,同時這也為下一步知識導入做好了鋪墊。
(三) 課后作業生活化
課后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如書面作業、口頭作業及課后活動等。然而據了解得知,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師留的課后作業多為背誦、習題等,就使得學生不愿主動積極地去完成。為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就要求地理教師轉變思想,將生活化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課后感覺自己學到的知識對生活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進而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完成作業。
例如,在高中地理《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中,為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知識,讓學生學以致用,我就在學生已熟知農業區位選擇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市制宜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或自身獨立探究的方式,談談如果你是某鎮的村主任,如何結合本地區位因素搞好本地農業生產。這樣一來,不僅加深了學生課堂所學知識,還拓寬了學生學習思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二、 新課改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注意事項
其一,新課改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雖有一定好處,但教師不能盲目地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而是要注重教材內容與真實生活的緊密聯系,避免生活化教學流于形式。其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不能偏離科學這一前提,否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就顯得較為牽強。其三,由于高中地理知識點較多,且大多知識點存在關聯,為引導學生對其加強理解,在進行生活化教學的同時,還應采取其他教學方式,如借助現代教育新技術,致力于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激發,更好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綜上所述,新課改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還能優化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對此,本文主要從教學導入生活化、教學情境生活化、課后作業生活化三方面展開分析,旨在構建一個輕松、愉快、和諧、有效的教學環境,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生活化教學理念在課堂數學中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值得教師不斷加強對生活化教學的探索和實踐,有效推動高中地理教學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旖旎,王大濤,張守志.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實踐問題及策略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18(9):80-81.
[2]俞麗紅.談高中地理生活化情境的創設[J].名師在線,2017(23):11-12.
[3]王丹丹,翟有龍.淺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7(33):133-134.
作者簡介:徐升,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閩侯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