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霞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創新技術進入了教學中,使教學呈現出新的生命力。在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也呈現出新的態勢。教師應深刻熟悉和掌握互聯網技術,并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學科的整合,實現高中數學創新探究教學。文章從高中數學教學實踐入手,探索互聯網+背景下的高中數學創新探究教學。
關鍵詞:高中數學;互聯網+背景;搭建網絡平臺;創新教學模式;依托信息資源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的要求,創新教學方法引入高中數學教學中,實現了數學教學的變革和創新。通過互聯網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更能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實現數學教學的進步和發展。
一、搭建網絡平臺,擴大教育資源覆蓋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學資源的獲取更加便捷,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搜索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實現自主學習。在此背景下,學校應注重網絡平臺的構建,使教育資源能夠實現更加廣泛的覆蓋,進一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幫助。
例如,很多學校都建立了校園網站,在網站內開通了教育資源庫、微課視頻點播、電子圖書、網絡組卷系統等內網資源,教師和學生可以獲取一定的權限,在自己權限范圍內,可以自由觀看、下載教學資源,實現對教學的補充。很多班級都建立了微信群,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阻礙,自由進行交流。教師可以將教學資源發到微信群讓學生自行下載觀看,學生也可以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教師進行咨詢、與同學進行討論。通過搭建網絡學習平臺,能夠為教與學提供方便,使高中數學教學能夠在更加開放、自由的環境下發展,從而實現高中數學教學的創新發展。
二、創新教學模式,實現多學科整合
互聯網為創新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應用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多學科的整合,使知識實現融會貫通,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積極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加入信息技術及互聯網元素,多學科交叉互通整合,實現數學教學的創新發展。
例如,在學習雙曲線這一個內容時,我開展了拓展教學:旋轉的雙曲線(1)反比例函數圖象是雙曲線嗎?提出問題:如何判斷一條曲線是雙曲線?然后利用幾何畫板,作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要求學生從“形”的角度觀察漸近線、頂點、焦點等,再用幾何畫板從“數”的角度說明,然后再進一步利用雙曲線的定義證明。這一拓展,不單讓學生進一步加深了雙曲線的概念和圖象性質,也在教材的基礎上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和內容創新,把知識以非常趣味化、生動化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得以激發,并實現對數學知識的自主學習。通過對教學模式的創新,能夠使信息技術與學科進行融合,從而使高中數學教學也具備時代性、信息性、及時性,有利于高中數學教學的進步,也有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
發展。
三、依托信息資源,加強知識關聯性
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僅對單個的知識點進行學習,很少考慮到數學知識的關聯性,致使其綜合應用能力不強。而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工具,能夠幫助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對高中數學知識體系進行關聯,從而加深內容印象,整理凌亂的知識點,實現數學知識的串聯,有效幫助學生對數學進行進一步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三角函數》這一章節的時候,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學生難以對各章節的數學知識形成系統化的認識,從而在三角函數綜合應用方面存在著很大問題。因此,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演示思維導圖方法,并為學生展示教師所繪制的《三角函數》章節思維導圖,讓學生仿照教師的方式,根據自己對三角函數的理解情況,自行繪制這一章節的思維導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揮,能夠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繪制出自己熟悉、能夠加強記憶的思維導圖,實現了對三角函數知識的綜合把握。在后期遇到三角函數綜合應用問題的時候,學生也能夠整理好自己的思路,更好地解決問題。通過借助信息資源,能夠幫助學生對高中數學知識的關聯性進行認識,達到了輔助學生自主探究的效果,使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得到提升。
總之,高中數學培養的是學生學習其他理科課程必需的計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數學知識運用能力,數學作為高考科目必考的學科之一,在高中階段的教學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能夠讓學生接受優質、高效率的數學課堂教學,是每個高中數學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教師應恰當地運用互聯網技術,讓各類技術、各類信息與方法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董江春.“互聯網+教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暢想[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7,33(3):50-53.
注: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互聯網+校本創新課程”專項課題《靈山中學“互聯網+學科探究型校本創新課程”實驗研究——語文、數學、物理學科校本創新探究課的實踐與研究》(立項編號:2016JD049)研究成果。
編輯 田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