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一棟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內容,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傳遞我國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在推進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適應當前新時代發展的背景,把握時代脈搏,尋找到教育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的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階段;思想政治
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具備基本的法律素養。隨著時代的發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既迎來了新的思路,也出現了較多阻力。網絡發展,既為教學工作提供了便捷,也帶來了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初中階段學生本身判斷力比較薄弱,為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難題。如果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引導學生扎實掌握道德與法治內容,形成良好的素養,這是教師需要關注的。
一、為學生提供健康的閱讀素材
道德與法治離不開生活的實踐,思想政治課需要與時事政治相結合。教師可以利用課下的時間,將一些政治閱讀素材推薦給學生。在班級設計閱讀角、報刊架等,將一些熱點的報刊,如《半月談》《南方周末》等政治閱讀素材擺放在上面。事實上,教師只要把學校常見的報紙雜志帶入班級與學生進行分享即可,但是這個過程,學生卻能收獲很多。一方面,在班級的范圍內會逐漸形成閱讀新聞的習慣,另一方面,學生在課下的閱讀中比較少接觸到政治閱讀素材,提供這樣的便捷就是為了給學生送上一份閱讀素材。專業的新聞類報刊,里面的用詞都相對準確,使學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熏陶。
二、嘗試構建互動式課堂
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嘗試創設互動式課堂,幫助學生養成交流溝通討論的習慣。互動式課堂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兩個方面,在課堂教學中,主動為學生設計互動學習的場景,幫助學生養成互動交流的習慣,以此獲得知識,豐富課堂氛圍等,推進學生的全面成長,為學生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除了實現學生交流,也要實現師生的交流,教師在課堂中設計豐富的提問環節,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在良好的氛圍之下形成師生的互動交流。例如,在講解青春相關的內容時,可以設置這樣的情景,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前我不會和朋友相處,從這學期開始,我忽然變得愿意廣交朋友了,在各種活動中有朋友在場才覺得有趣,總想顯示自己,引起他人注意,這是好的現象嗎?接著教師可以拋出問題,在你的成長中,你認為朋友的重要性在哪里?這樣的情境內容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可以激發學生的互動交流欲望,利用這種具有感觸的話題,讓學生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可以促進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教師以及同學分享自己的看法。在師生的交流過程中,教師不能以一種單向、權威的姿態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輸,而是要以交流的方式,認真傾聽學生的觀點,并且從中尋找到突破的點。互動式的課堂,必然是師生和諧相處、共同成長的課堂,能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特色所在,為學生的成長創設實踐環節,全面推動學生的成長及發展,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特色展開知識傳遞。
三、將時政熱點帶入課堂
道德與法治立足于社會生活和時政熱點,在這種情況下,將時政熱點帶入到課堂中是教學發展的必然。時政熱點的帶入,具有如下積極意義:其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知識。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會出現大量的專業名詞,很多都與日常生活用語有很大區別,嚴謹又嚴肅,在這種情況下,恰當的生活熱點的融入,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概括性強的專有名詞;其二,引導學生認識、加強德育。時政熱點通常都是時下關注、熱議的話題,學生會在不自覺中聽到,并且可能是夾雜著別人的評論,也有著自己的評論,學生也會形成自己的觀點,整體而言,這種觀點都有可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甚至有些偏激,在網絡時代的平臺下,單純依靠于教師的單向灌輸傳遞知識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求,此時以開放的姿態,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才能形成討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加以引導,而時政素材正是作為橋梁的作用存在。在教學中,教師要具備為學生搜集、整理時政素材的能力,全面推進學生的成長,實現教學工作的發展及完善,除此之外,還能更好地實現教學工作的推動作用。
四、課下的微課復習與實踐提升
道德與法治學科要想擺脫枯燥,就要從單純的知識的學習與背誦跳出來,嘗試以更為豐富的方式推進學生的學習。在課下的復習安排中,教師可以通過錄制微課視頻等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擺脫教材文字的枯燥,實現進一步的突破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將微課等形式納入學生的學習具有積極意義,應當由教師做出積極地探索。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嘗試為學生布置一些實踐的內容。初中階段學生正由對世界的懵懂狀態,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觀念及意識等;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意義在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基本的法律素養,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現教學工作的突破發展,教師需要結合多媒體環境及教學內容的發展,為學生的知識學習創設豐富的課堂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尋找教學切入點,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全面推動教學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法律基礎知識[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89.
[2]初中政治課堂教學設計[M].南方出版社,2009:231.
編輯 梁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