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杏珠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中觀念的確立、思想的形成、思維的進行都離不開知識,知識是基礎,學科核心素養是靈魂,在知識落實的情況下又能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本文通過學案教學,運用相應的策略、合理的方式方法對“蛋白質”進行課堂設計,落實課堂效率,提升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案教學;學科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是高中生物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以提升生物學核心素養為宗旨的課堂教學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掌握科學探究實驗的思路和方法,并具備正確的社會責任感。學科核心素養中觀念的確立、思想的形成、思維的進行都離不開知識,知識是基礎,學科核心素養是靈魂。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本人通過自身的教學經驗,以《蛋白質》一課為例在高中生物學案教學設計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一、教材分析
“蛋白質”是浙科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中的內容,蛋白質是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主要有機物,在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前面無機物,有機物中糖類、脂質的組成,下啟酶、蛋白質的合成,激素,抗體等內容的學習。
二、學習者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對蛋白質的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這部分內容是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關于氨基酸的結構、肽鏈的形成比較抽象,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出示具體氨基酸模型,學生自己用肢體完成脫水縮合后形成肽鏈的過程的方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生命現念:自己通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的總結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根據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二)理性思維:運用模型和建模的理性思維完成氨基酸形成肽鏈的過程;
(三)科學探究:能利用脫水縮合過程的相關知識進行蛋白質的相關計算;
(四)社會責任:理解蛋白質的多樣性和重要性,平時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結構和功能及其多樣性。
(二)教學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預習:預習課本中的基礎知識,通過對核心概念的掌握,初步了解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出示核心概念:
1.蛋白質組成元素:都有 ,也可能有其他元素如 。
2.蛋白質基本組成單位是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 種。
3.蛋白質的形成:二肽是由 個氨基酸形成的,三肽是由 個氨基酸形成的,多個氨基酸分子以
(分子結構式為 )形成多肽,一個蛋白質中可以含有
條或 條肽鏈,每一種蛋白質都有其獨特的 。
(二)課中導學:在教學時,以問題串形式,利用圖解和建模等方式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學生對微觀事物的感性認識,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
1.問題情境展開
我們日常吃的食物中有哪些富含蛋白質?
(1)從學生熟悉的食物入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食物中蛋白質能直接被人體吸收嗎?以什么形式吸收?(初探構成大分子物質的單體。)
(3)學案中給出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它們的結構有什么相同點?不同之處在哪里?并歸納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學生代表回答:這些氨基酸都至少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都連接在同一個原子上。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從而總結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并指出組成氨基酸的元素)
(4)上述的甘氨酸和丙氨酸會結合嗎?這種結合過程叫什么?具體怎么發生的呢?(學生在預學案中已初步了解脫水縮合和二肽、三肽、多肽的概念,此時學生掌握起來會輕松很多。)請學生在導學案中完成2個氨基酸脫水縮合二肽的過程,然后形成三肽的過程。
(5)假如你是一個氨基酸,用身體結構代表氨基酸的結構通式,該如何設計比較合適?(學生回答頭頂R基,腳并攏代表H,一只手代表氨基,一只手代表羧基)
通過預學案中核心概念——蛋白質的相關概念的提出,學生對這些相關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通過導學案中問題串的形式,模型構建和學生演示使學生形成“大分子物質是由小分子單體通過一定的方式構成的”這樣的理性思維,對蛋白質的結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通過學生演示分析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使學生形成“蛋白質的多樣性是因為其結構的多樣性”這樣的認知,最后,歸納總結出蛋白質功能的多樣性,形成“蛋白質結構多樣性決定其功能多樣性”的認知,形成正確生命觀念中的“結構與功能觀”,從而明白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最后通過導學案中概念的落實,學生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蔣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生物學科素養的思考[J].中學生物學,2015(10):9-10.
[2]鮑愛華,張家海.“核心素養”背景下生物學“概念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名師在線,2016(10):34-35.
編輯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