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蘊涵了豐富的德育養分,是天然優質的德育素材。紅色文化滲透小學德育之中是實現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措施。通過構建紅色學校課堂教學、開辟紅色校園第二課堂、打造紅色校園文化環境、組織紅色社會實踐活動和開展紅色家庭教育等途徑,讓紅色基因滲入學生血液、浸入學生心扉,從而顯著增強小學德育的有效性和提高小學德育的工作水平。
關鍵詞:小學德育;紅色文化;滲透;路徑建構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3-009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082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創造的革命傳統文化,體現了共產黨人不怕犧牲、堅定信仰、攻堅克難、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在新形勢下,我們教育工作者要進一步充分開發好、利用好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其精神內涵,開發形式多樣的文化產品,廣泛傳播弘揚其精神價值,充分發揮紅色文化教育人、引導人、激勵人的作用。
一、紅色文化是天然優質的德育素材
小學德育主要是向學生進行以“愛黨、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著重培養和訓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黨。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在血與火的革命年代領導中國人民創建的無產階級政治文化,蘊涵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理想、愛國情懷、價值觀念和道德訴求,凸顯了黨的優良革命傳統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文化豐富多彩,具體體現在浩如繁星的紅色人物、厚重深沉的紅色事件、豐厚珍貴的紅色文物和博大精深的紅色精神等方面。紅色文化中的紅色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形象,紅色故事生動活潑、精彩感人,紅色文物遺址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紅色精神激人奮進、歷久彌新。紅色文化中的每一位紅色人物,每一個紅色故事,每一個紅色文物,每一種紅色精神無不蘊涵著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嚴格的紀律觀念和優秀的道德品質。因此,紅色文化本身蘊涵了開展德育的豐富養分,是天然優質的德育素材。
二、紅色文化在小學德育中滲透的路徑建構
(一)聚焦紅色知識,構建紅色學校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也是傳播紅色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小學應高度重視課堂教學建設和管理,嚴格落實課程標準,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精心設計相關教學內容,尋找科學的教學方法,將課程中的紅色知識和紅色文化有效傳輸給學生。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紅色課文,以人教版為例就有《鄧小平爺爺植樹》《一面五星紅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青山處處埋忠骨》等。音樂課上也可以通過教小學生唱紅色歌曲來傳播紅色文化,比如,《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紅星歌》《學習雷鋒好榜樣》《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等很好的紅色經典。運用好當前教材中的紅色知識,深挖課本中的紅色育人財富,科學合理地構建紅色課堂教學,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在教學課堂中進行紅色文化和德育滲透,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
(二)傳承紅色基因,開辟紅色校園第二課堂
小學德育紅色文化的滲透要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一般來說,在學校規定的教學時間里所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稱為第一課堂,而學生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所進行的校園內的集體活動或教育活動稱為第二課堂。從教學內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不需要考試,但又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從形式上看,它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地點可以在教室,可以在操場,也可以在校園的其他地方。開辟校園紅色第二課堂,就要把紅色文化融入到校園第二課堂中去,讓學生們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傳承紅色基因。紅色文化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或方法融入校園第二課堂。升國旗、唱紅歌、朗誦紅色詩詞、講紅色故事、紀念紅色節日、讀紅色經典等等都是很好的途徑。通過紅色文化活動的開展,使小學生的心靈一次次受到震撼,情感一次次得到升華,從而使紅色基因滲進學生血液、浸入學生心扉。
(三)弘揚紅色精神,打造紅色校園文化環境
除了課堂教學和校園活動之外,將紅色精神融入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之中也是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應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入手。“硬件”方面是指打造紅色校園周圍環境和裝扮紅色教室環境,如在校園明顯位置張貼代表紅色精神的內容和著名革命先烈的畫像及感人故事;設立紅色廣角,傳播地方特色的紅色知識;舉行紅色革命事跡展等。在教室可以出紅色主題黑板報、手抄報,張貼革命領袖畫像、詩詞及勵志名言警句等。“軟件”方面是指通過影視、歌曲、文學等文藝作品的熏陶使學生受到紅色精神的感染。如每天課間播放紅色歌曲對學生進行熏陶、定期展播紅色影視作品、建立紅色書籍圖書館供學生借閱等。這些都是打造紅色校園文化環境的重要措施。
(四)繼承紅色家風,開展紅色家庭教育
小學生除了學校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庭里度過,家庭對于小學生來講才是更重要的學校,而父母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又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引導和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都是深遠而重要的,學生家長“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引入紅色文化特別是紅色家風的教育,能對小學生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用紅色著名人物的紅色家風教育孩子,可以結合地方的紅色人物的感人事例,也可以結合新時代的模范黨員和時代先鋒,帶領孩子走訪身邊模范共產黨員和各行各業先進典型,感受他們為人民利益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和對于子女的榜樣教育及嚴格要求,引導孩子深刻感受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增強對黨的深厚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和自我約束能力。
(五)尋訪紅色遺跡,組織紅色社會實踐活動
在中國的大地上,紅色遺址遍布全國,每一個地區、每一個省、每一個市、縣,甚至每一個鄉鎮都留下了豐富的紅色遺跡,為全國各地小學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以安徽省為例,安徽全省有大大小小的革命遺址很多處,散布在全省各地,每一處革命遺跡、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個革命故事都是鮮活的教材,都折射著革命先輩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操的光芒。全國各地的小學應就近利用周邊的紅色遺址,將革命人物故居、革命博物館、烈士陵園、革命事跡陳列館和重要戰斗遺址等地作為小學德育的活動現場,通過將感人的革命故事、革命實物、圖片音像、文章書畫、詩詞歌謠等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幫助和引導學生從課上到課下,從校內到校外,從思想認知到親身體驗,讓學生擴展紅色文化視野、豐富紅色文化知識,增強對黨、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主義的熱愛。
總之,通過教師、學校、家長和社會四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樹立遠大理想目標,為將來成為一名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支持者、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充分準備。
參考文獻:
[1]陸慧芬.紅色文化與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四個有機結合[J].才智,2014(4).
[2]李水弟,傅小清,楊艷春.歷史與現實:紅色文化的傳承價值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8(6).
[3]丁麗.“紅色文化”在中小學德育教育中的價值及應用[J].文化學刊,2015(8).
[4]程東旺,黃偉良.“紅色文化”的價值形態與德育功能探析[J]. 現代教育科學, 2006(3).
[5]成照敏.淺論紅色文化之于中小學校德育的意義[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3).
[6]楊梅.紅色文化的當代德育價值及其挖掘路徑探析[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5(4).
[7]鞏寧.紅色文化在小學教育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5.
[8]曹祥云.新時期紅色文化德育功能及其實現路徑探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11).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王慧娜(1985—),女,漢族,安徽太和人,中教二級,研究方向:中小學德育。
基金項目: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7A0095);安徽省教學研究一般項目(2017jyxm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