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是高中的獨立學科之一,素質教育改革實施的過程中,歷史教學的改革要結合其學科特點進行。“讀史使人明智”,是對素質教育的一個很好的詮釋。實際上,歷史教學不單單是“智”的培養,也是對“德”和“美”的培養。歷史課程改革要求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理念,文章從對于歷史教學生活化理念運用的含義、背景、現狀、應用等入手分析。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歷史;教學應用;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4-010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094
近年來高中課程改革一直在推進并不斷深入,歷史教學改革也取得了相當的成效。2018年是教育改革關鍵的一年,高中不再分文理科,由學生自行選擇學習的科目,可以隨意組合。歷史以前屬于文科,文理不分科的改革增加了歷史教學的壓力,如果歷史教學不能適應高中學生的需要,可能將會面臨“空歷史”的局面,或成為選學人數最少的科目。歷史教師要未雨綢繆,讓歷史在六門選學科目中具有更強的自身競爭力,生活化教學理念的課改要落到實處。
一、歷史生活化理念
(一)含義
歷史生活化是借助一些方法或工具把和歷史教學相關的生活知識或者生活實例結合起來的方法,讓學生進入生活歷史的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到歷史課堂,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久遠的歷史史實。讓歷史走進學生的生活,也讓學生的生活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學生從生活中感知歷史,讓歷史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獲取的一部分。
(二)背景
之所以要實施生活化理念教學,是因為歷史改革中其他教學方法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隨著課程改革的施行,歷史教學也嘗試了多種教學方法,例如小組教學、翻轉課堂、探究教學等多種探索,實踐證明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有它自身的缺陷。教學方法既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改變以前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模式。在嘗試新式素質教育教學方法后探索到了生活理念教學方法,生活化理念在其他學科得到應用以后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歷史教師也開始注意到生活化理念。最開始也是在爭議中嘗試,因為傳統歷史教師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和生活沒有太大的聯系,甚至在各個高校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反對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證明生活化教學是可以應用到歷史教學之中的。這不僅改革了歷史的傳統教學模式,還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歷史舊觀念。
(三)現狀
生活化理念成為眾多高中學校的歷史教學理念,也成為歷史教師研討會上討論的議題。每節課應該由什么生活內涵引進,既不能偏離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也不能太隨意。歷史教學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學生和教師都從中獲得了價值,教師獲得了“教有所用”的價值,學生獲得了實用的歷史知識,真正實現了教師和學生的雙贏意義。
二、生活教學理念的應用
(一)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對每節歷史課程應該掌握知識的具體規定。課前一定要明確課程目標,然后結合生活對課程目標做靈活的變動,真正讓生活化教學理念成為歷史教學理念。目前處于分文理科的大教育背景下,所以對于歷史教學目標要明確其適用范圍,學習歷史的不僅僅是文科生還有理科生,對理科生和對文科生不能一視同仁,既容易打擊理科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容易誤導文科生。高中人教版歷史課本分為選修和必修,必修包括三本,選修包括六本,有改革、思想、人物、戰爭等。針對每本書的不同內容和生活的關系度,歷史教師靈活制訂教學目標,選修和必修的目標也要有區分,同樣的內容必修會講到,選修也可能會提到,但對這些內容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樣的,教學目標也會有所不同。高中生分三個年級,對于每個年級的學生也應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每個高中生都是特殊發展的個體,教師既要看到學生的共性,也要看到學生的特殊性。總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管哪個年級哪個階段的教學目標,一定要牢記結合生活化理念,歷史的教學要歸于生活。
例如,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學目標,結合高一學生剛剛接觸到高中歷史,還在思考高中歷史和初中歷史有什么不同的情況,結合生活設計的教學目標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其中的不同之處,對于其中每部分內容的具體目標也要生活化。《等級森嚴的分封制》要讓學生了解自己姓氏的由來,可以結合班級管理讓學生認識西周分封制的管理。《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要讓學生知道血緣在維系家族中的作用,了解“家譜”“家祠”的起源和祭拜先祖的傳統。高二學生開始學習必修三的文化史,文化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比如《“百家爭鳴”和儒學思想的形成》中《孔子和早期儒學》,孔子是學生耳熟能詳的人物,可以結合孔子廟和孔子像等生活中的建筑、雕塑,讓學生理解孔子的思想,找到孔子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原因。理科生學習歷史主要是為了參加會考,學習同樣的課程目標要比文科生淺顯易懂,培養理科生的文科素養,不能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一無所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他們不學習歷史,可能連中國的國體和政體都不了解,對于古代王朝更是知之甚少。
(二)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歷史知識點多,而且需要記憶背誦的內容不可勝數。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形成了一種“歷史只要死記硬背就能學會”的錯誤觀念。長此以往,以后選學課程時學生都有這種想法,覺得自己記憶好就選歷史,覺得自己記憶力差就不選歷史,會嚴重影響歷史的選擇人數。要深入生活化歷史教學內容,盡快轉變學生的錯誤思想,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歷史內容煩瑣復雜,傳統講解會讓學生覺得很枯燥,需要把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再把簡單化的內容生活化。生活化理念要求把課本上的知識和實際生活密切結合起來,把社會熱點和話題都引入到課堂中,增添歷史的現實性和歷史課堂的趣味性,豐富學生的課外見聞,增強學生的公民感,讓學生時刻關注國家大事,了解時政,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歷史時間的學習是讓困擾很多學生的問題,可以給學生講一些有趣的記憶方法,也可以讓學生制作時間卡片。每個學生有不同的記憶方式,同學間可以分享交流。對于很難記憶的時間,可以讓學生扮演其中一些人物進行表演,還原歷史場景,加深學生對時間的記憶。
例如,高一下半學期學習必修二經濟史,經濟史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如學習第十七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經濟危機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學生不太能理解經濟危機。這就需要教師結合生活,把經濟危機的含義等簡單化再生活化,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危機。還有必修一的《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中提到很多國家,以及國家之間的結盟、打仗、吞并,等等,關系相當復雜。學生只知道幾國在進行爭霸戰爭,但具體分不清哪幾個國家。如果講課的時候把東周列國當成一個有100多學生的班級,把東周看成這個班的班主任。在班主任沒有威嚴的情況下班級的秩序混亂,每個學生都代表一個諸侯國,都有其獨有的特征。主要講解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間發生的歷史,講解的時候可以給他們各起一個名字,比如叫齊國為“小齊”,稱呼晉國為“老晉”,楚國為“阿楚”,等等。這些會讓學生聽起來感覺很貼切,又不會讓學生覺得歷史離自己很遙遠。通過形象生動的生活化講解內容,讓學生理解諸侯之間的關系和基本史實。學習西方政治制度《1787年憲法的頒布》的三權分立時,可以結合美國現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一些具體事例來分析美國的政治運作模式,從而掌握美國憲法的知識點。
(三)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歷史教學的重要手段。首先,教師應靈活運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學生的活動空間大部分在校園,生活有時候離課堂太遠,上課就需要借助多媒體來展現生活中的場景和熱點話題,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讓學生觀看相關專題的歷史紀錄片。高中生學習枯燥,觀看視頻不僅可以增加他們學習的動力,還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熱情。例如,學習《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可以給學生放一些雍正王朝軍機處議事的片段。其次,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導入。課堂的第一個環節一定要把學生帶入到生活中,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課堂氛圍,通過情境感知歷史。學習《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選舉大會的情境,讓學生參與進課堂,自己充當公民,也可以輪流擔任國家公職人員,等等。再者,教師可以開設一個題為《今日歷史》的欄目,每天寫幾件歷史上發生的大事。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時間事件的記憶,還能讓學生每一天都在“歷史”中度過。最后,可以運用課外教學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考當地的歷史博物館和歷史文化遺產等歷史資源,讓學生直接體驗歷史環境,更深入地了解歷史背景和歷史影響。例如,學習《辛丑條約》的簽訂,北京的同學可以去參觀圓明園;學習《古代手工業》的進步,江西的同學可以去參觀景德鎮;學習《孔子和早期儒學》,曲阜的同學可以參觀孔子故里。
(四)生活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歷史教學的另一個重要環節。教學評價的開展有利于讓學生清晰地認識自己,一方面鼓勵學生進步,另一方面讓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
1.實用性評價。評價學生通過每節課學到的實際問題處理能力,不僅包括歷史題的解決能力、材料分析能力,還包括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歷史是一面鏡子,讓學生探索盛衰興敗的規律,任何時候都要能寵辱不驚。如學習甲午中日戰爭后要反思中國當代依舊欠缺的地方,在生活中也要“不以寸長”地吸取別人的長處。
2.生活化評價。不僅僅要評價學生課堂表現,也要評價學生的歷史素養。歷史有很多評價,人物評價或者制度評價,等等。讓學生結合生活對其做出評價,教師進行正確的指導,讓學生形成正確客觀的評價方法,不要過多地受影視劇影響。可以在課堂上采用一些辯論、講故事的形式。例如《閉關鎖國》的積極和消極作用,通過正反方進行辯論,一定要積極為代表的一方辯論,調動課堂的氛圍。一定的困境往往能激發人的思維,辯論賽雙方互辯,你來我往之間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提升歷史學習能力。可以讓學生講歷史故事,豐富學生的歷史課堂,并鍛煉其講解歷史的語言水平。
三、生活化理念應用意義
(一)有利于學古鑒今
生活化理念的應用讓學生把學習的歷史和今天的生活貫通起來。歷史雖然是過去,但不代表它失去了價值,相反它對今天的生活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要去實踐歷史的現實意義。例如,蘇聯斯大林模式和美國羅斯福新政雖然是過去的歷史,但對當今社會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二)通俗化歷史
生活理念的應用讓歷史從晦澀難懂成為通俗化的歷史,由難易簡的過程中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喜歡上歷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不斷提升高中生的歷史素養。有利于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下學習,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例如,中國古代史中涉及很多文言文,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使用現在的語言通俗地解釋,慢慢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隨著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不用教師通俗化解釋,學生也可以理解它們的含義。
(三)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歷史融入生活化理念能讓歷史課變得生動精彩。歷史教師博古通今,再加上幽默風趣的語言,讓歷史課成為受學生喜愛的課堂,學生和歷史教師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四)有利于培養現代素質人才
生活化理念的融入有利于歷史教學貫徹素質教育理念,有利于課本和生活結合。學生能夠具備以史為鑒和多層次看問題的現實能力,有利于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
綜上所述,生活化理念在歷史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隨著時間推進出現一些問題,這都是事物的正常發展規律,要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不斷完善生活理念教學。要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不斷融入生活化教學理念,使其在高中教學的應用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黃陳.生活化教學,歷史問題改善——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0).
[2]顏茉莉.漫談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5(53).
[3]王園園.試論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時代教育,2016(10).[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王先紅(1989.9—),女,漢族,安徽安慶人,中學一級, 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