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繪畫心理在哲學上體現的是生命存在的價值。兒童繪畫應與兒童繪畫心理發展的規律相一致,一定年齡階段的兒童對應相應的美術知識。在小學階段,美術教育必須重視兒童繪畫心理,徹底打破僅僅作為一門技能課程的教學傳統,從學生的繪畫心理入手進行美術教育,不斷提升小學美術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程的作用。
關鍵詞:兒童繪畫心理;小學美術;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3-013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120
兒童繪畫心理涉及的是處于特定藝術氛圍中的兒童心理文化,是指兒童繪畫有著特殊的童真思想和心理世界,有其自身的創作和發展規律。把握好這一規律,需要用心洞悉兒童在繪畫中的心理活動,深入理解他們畫筆下色彩斑斕的內心世界。
一、兒童繪畫心理學說的主要理論依據
我國教育學家常銳倫教授提出的兒童繪畫心理理論體系分為四個發展階段:涂鴉期(1~3歲),象征期(2~5歲),意象期(5~9歲),寫實期(9~15歲);其中寫實期又劃分為萌生寫實期(9~11歲),推理寫實期(9~13歲),仿成人寫實期(13~15歲)[1]。美國人羅恩菲德提出的兒童繪畫心理發展模式分期為:涂鴉期(2~4歲),樣式化前期(4~7歲),樣式化期(7~9歲),寫實傾向的萌芽誕生期(9~12歲)。
以上兩種理論體系分期總體相近:第一期表現為視覺與身體、手指肌肉動作的協調性,是兒童自我表現的最初階段;第二期兒童開始嘗試把繪畫作為與外界溝通的手段,在與外界的不斷接觸中尋求新的觀念,經常改變使用的象征符號,是情景再現的最初階段;第三期兒童逐漸發展出自己滿意的象征符號,這些符號會反復出現2~3年,是形態概念的成立期;第四期兒童在繪畫中將一些慣用的形式摒棄,試圖去探索自己與周圍事物之間的聯系,并開始觀察外界環境的細微變化。
我國的教育界普遍把兒童繪畫心理發展階段分為隨意繪畫階段(4歲以前)、意象繪畫階段(5-9歲)以及寫實繪畫階段(9歲以后)。
二、兒童繪畫心理特點及規律
(一)以興趣為基礎的隨意性、無意識性
處于隨意繪畫階段的兒童作畫基本上就是無意義的符號和不知所云的亂涂亂畫,而這也恰恰符合此階段兒童的繪畫特點。兒童來到世界不僅要從外界吸取豐富的營養和知識,而且還急于把自己奇妙的表象通過一定方式表達出來。由于兒童掌握的語言非常貧乏,繪畫似乎是他們用來表達思維的最好選擇。繪畫是包含情感傾訴的“語言”,嘗試用繪畫“語言”與外界溝通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在色彩方面只對鮮艷的顏色充滿興趣,體現了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是感性的。他們不管繪畫能力怎樣,其濃厚的繪畫興趣沒有明顯的區別。可以單憑自己的興趣,毫無外界約束地進行涂鴉,所得到的線條和色彩具有隨意性、無意識性的心理特征。隨意性、無意識性是兒童先天存在的一種獨一無二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幫助他們抒發自己的無意識的心理感受,而不存在任何的表達技巧。
(二)以意象為基礎的夸張性、概括性
處于意象繪畫階段的兒童在繪制人物或動物時,得到的多是“頭大身子小、腦袋像燈泡”的作品:頭部會夸張的大,且概括成簡單的圓形。這種身體比例嚴重失調、簡單失真的現象就是通常所說的夸張性、概括性的兒童繪畫心理。他們主要依靠自己過去對某些形象的記憶作畫,這種記憶就是意象,也叫做表象,是模糊淡化了的影像。他們不會對所畫對象進行肉眼觀察,也不照著教師或他人的范畫進行臨摹,不局限于物體固定的外在結構,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最感興趣或自己認為重要的部位上,應用夸張的手法表達出來。由于意象本身是模糊、不清晰的,再加上這一階段的兒童表現力的欠缺和手部肌肉的不發達,出現繪畫作品的抽象概括性[2]。
(三)以想象為基礎的創造性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它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彩色玉米”“方形西瓜”產生的時間并不算長,但是他們老早就出現在了兒童的畫作里。這些在成人世界里可謂是近乎荒誕、不可思議的,然而就是這些產生于兒童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的創作,成為了今天的現實存在,方便和滋潤了人們的生活。兒童的想象是天真的、與生俱來的,而又不乏創造性思維,用想象代替思維,使得幻想和現實變得水乳交融。兒童的想象思維存在著鮮活的生命力,經常會把無生命的事物和有生命的動植物想象的和人類一樣,賦予他們以生命和人類所具有的特點;兒童的想象思維沒有時空概念,會把現在的和過去的混為一談。正是這種獨一無二的思維,為兒童繪畫時的創造性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四)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繪畫心理會由低級向高級轉化
低齡兒童處于兒童繪畫中的幼稚期、低級階段,想象具有無意識性、幻想性和再造性,他們對外界的感知是感性的、籠統的、不精確的,在色彩方面只專注于鮮艷的顏色,對古色古香、神秘典雅的黑色、灰色不屑一顧;在造型方面大多停滯于物體的輪廓上,幾乎不考慮物體的內在結構。高齡兒童想象的無意識性、幻想性、再造性等成分逐漸減少,有意識的目的性迅速增加,想象更富有現實性和創造性,可以單憑想象就得出視覺經驗從未有過的事物,這個階段的兒童如果能夠得到良好的引導,勤加練習,他們繪畫的寫實能力會越來越高[3]。
三、兒童繪畫心理對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作用
兒童在6-7歲時開始進入小學階段,教師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把握兒童繪畫心理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有助于從各個方面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學生,更好的理解他們,傾聽他們的心聲,滿足他們的訴求,加深和學生之間的良好溝通,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聽得懂、聽得明白。其次,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教育的提高。小學美術不單純是一門技能學科,更重要的是一門人文學科,擔負著培養心理健康、感情豐富、思想健全的綜合性人才的重任,教師應盡量多的去關注學生的繪畫心理,能夠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再次,把控兒童繪畫心理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只有深刻的理解兒童繪畫心理發展規律,才能有效引導他們富有想象力的創造性思維,不至于因為不當的教學理念而將這些難能可貴的靈感扼殺在搖籃里。最后,有助于提升小學美術的教學質量,真正注重兒童繪畫心理的美術教育會對學生的未來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四、如何正確地把兒童繪畫心理理論應用到小學美術教育中去
(一)激發并維持學生的繪畫興趣
小學生對繪畫有著天生的濃厚興趣,激發他們的繪畫興趣較為簡單,難的是怎樣維持他們對繪畫的一貫熱情。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圖片、音樂、視頻或動畫等方法直接調動課堂情緒,點燃對繪畫的熱愛之情;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喚起他們的想象,引導他們大膽的創作;對每一幅繪畫作品,不管質量如何,均給予表揚和肯定,使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能使他們的繪畫興趣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
(二)鼓勵繪畫中進行大膽的想象
低年級小學生處于意向繪畫向寫實過渡的階段,想象在繪畫中仍占重要角色,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唱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安排命題作業,鼓勵隨意涂畫,給他們留取充分的想象空間,充分贊揚他們繪畫中的想象成分,積極引導和鼓勵想象力創作,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留下想象的空間。
(三)珍視繪畫作品中創造性元素
教師要善于發掘小學生創作的靈感,保護繪畫作品中的創造性元素,正確對待并積極引導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創作中繼續保持創新精神。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需要不斷創新,教師在教學中應時刻牢記自己教書育人的職責,真正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四)兒童繪畫心理的發展是不斷的由低級向高級的過程
低年級小學生無意識的、意向的繪畫心理會逐步向中、高年級有意識、寫實的階段過渡,教師應當充分把握這一規律,幫助低年級小學生在進行想象力訓練的同時適當安排寫實的任務,循序漸進的擺脫繪畫心理的幼稚階段。對于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可以安排分組寫實訓練,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互相協作,在鞏固美術知識的同時進行了社交和心理溝通訓練。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必須注重兒童繪畫心理研究,認真了解和剖析學生的繪畫心理發展水平和差異,總結繪畫心理發展規律。通過對兒童繪畫心理的探索和分析,結合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想象力,培養他們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實現教改目標,提升小學美術學科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林雪.注重兒童繪畫心理學的美術教學探索[J].藝術科技,2015(5).
[2]陳翀.兒童畫,獨特的心靈之旅——兒童繪畫心理淺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S3):227.
[3]張亞玲.兒童繪畫學習心理分析及對策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08(6):103.
[責任編輯 胡雅君]
作者簡介: 周潔(1983— ),女,漢族,安徽壽縣人,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