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各小學紛紛開始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結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本化意義,本文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設計的校本化對策進行了探討,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設計;校本化
一、 引言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得以產生,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實踐得到創新意識、探究能力、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培養,形成社會責任感。實現課程主題設計校本化,能夠結合地區社會發展情況和學校教學情況進行課程教學,達成課程開設的目標。因此,還應加強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設計校本化研究,從而推動小學教育的發展。
二、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本化意義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本化,能夠使課程內容與學校資源充分結合,使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得到較好把握,切實提高課程教學效率。結合學校特色開設課程,能夠使課程中不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內容得以刪除,并將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體驗加強課程學習,加強綜合探究活動的開展,得到創新精神的培養。伴隨著課程內容的不斷拓展,學生可以在實踐活動中加強綜合性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得到個性發展需要的滿足,取得綜合能力的發展。
三、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設計的校本化策略
(一) 圍繞學生興趣設計課程主題
實際設計校本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還要圍繞學生的興趣思考活動開展需求,需要將課程教學變成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在主題設計時,還應對學科知識教學進行淡化,將實驗、現場體驗、游戲、表演、制作等當成是課程主要實施方式,結合學生發展需求進行主題選擇。例如在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教育方面,可以將“保護我自己”作為課程主題,組織開展檢查滅火器、畫逃生圖、模擬消防演習等各類活動。通過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組織開展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才能使學生自主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實際在主題設計時,需要對課程的實踐性、啟發性和趣味性進行分析,對學生心理協調和生理發育需求等因素進行考量,盡量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主動進行課程內容的探索和開展豐富創新活動,在課程學習中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取得個性化發展。
(二) 結合地區特色設計課程主題
課程主題設計想要體現校本化特征,還要結合地區特色資源進行活動主題確定。在主題設計期間,應當加強學校資源挖掘,立足地方實際情況進行學校特色分析。具體來講,就是要選擇對學生所在學校或地區有特殊意義的課程內容,如以地方名勝古跡游覽為主題而開展的學校實踐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對地方名勝古跡和歷史文化進行學習,了解地方發展背景,使學生更多地關注家鄉。圍繞地方社會活動進行課程主題設計,可以使學生深入社會了解地方發展情況,理解地方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產生對家鄉的熱愛和強烈社會責任感,能夠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得到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的培養。例如,以“家鄉春節民俗探究”為主題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家鄉”文化,并在活動中得到探究能力的培養。開設該類課程,能夠使實踐活動突破學科界限,實現課程綜合化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科組織進行重組和延伸,指導學生對學科知識進行綜合運用。
(三) 聯系生活實際設計課程主題
在小學階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還應選擇切入點較小的主題,才能使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保證課程教學的可操作性。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課程主題設計,能夠從學生生活中選取探究的問題,完成創新性課題的開設,促使學生根據生活體驗組織有意義的活動,加強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課程主題還應對學生身邊教育資源進行利用,如以“走進各種各樣的燈”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學生可以對生活中接觸的各種燈進行觀察和分析,完成相關資料的查找,了解有關燈的文化,然后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燈的設計。設計這樣的主題能夠使學校、家庭和社區等資源得到利用,使學生通過學習身邊事物實現經驗拓展,積極思考生活中的現象。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主題開展活動需要完成相應生活環境的創設,加強學生生活感受,使學生主動進行生活問題的探究。根據學生的興趣,也能生成新的活動任務,得到課程新主題,確保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得到實踐能力等各種能力的培養。
四、 結論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中,設計校本化主題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可以圍繞學生興趣進行課程教學,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發揮主動積極性。結合地區特色進行課程主題設計,能夠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得到培養。在課程主題設計上聯系生活實際,則能切實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使學生創新意識、探究能力等能力得到培養,因此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群波.從綱要走向實踐: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的校本化設計[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8(11):20-22.
[2]邢麗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及指導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12):116.
作者簡介:
劉曉麗,吉林省長春市,長春市第八十七中學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