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字母表示數》這節課,圍繞三個問題,探討了數字化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既可以高效、全面地呈現學生的成果,也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動腦的熱情、勇于表達的欲望和敢于創新的勇氣。
關鍵詞:數字化學習;初中數學;呈現
如今,數字化技術已經突飛猛進,給初中數學教育領域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數學學科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數學化的手段,可以形象地呈現初中學生的思維動態過程和結果,非常有利于初中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思維方式的理解。這樣的方式是原先僅僅依靠常規教具所不能具備的優點,亦可以改變沉悶的課堂,提高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我僅結合《字母表示數》這節課,談談對數字化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和思考。
《字母表示數》這節課,問題一中再次選取了“月歷”這一熟悉的情境。由于在七年級數學的第一節課《生活?數學》中教材就已采用了月歷,所以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認知基礎的,更利于學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在引導學生觀察了涂色方框中的四個數之間的關系,并順利用字母表示這類方框中的數后,教師會鼓勵大家嘗試自己設計與眾不同的框圖,并用字母表示相應位置上的數。這既給了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也是本節課第一次引導學生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在傳統教學中,我們往往將這張月歷印在導學稿上,學生動筆勾畫,教師在行間走動并努力搜集學生的各類答案。接著由學生自發舉手,或者教師根據剛剛搜集到的部分同學的答案點名回答。被挑選的兩三名同學將自己的成果通過實物投影儀逐一進行呈現,或由他們依次利用白板筆在白板上當場勾畫。但這兩種做法都有共同的缺點,那就是只能逐一呈現少部分同學思考的結果,低效且局限。事實上,每個數學老師都一定碰到過這種情況,有些同學對某個問題的思考、解決方法是很有探討價值的,但因為種種原因他們未能當即在課堂上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大家分享,這些即時生成的寶貴的閃光點可能變成從教師口中說出來,也可能壓根兒就沒有提及,多可惜呀!而數字化學習可以輕松解決這個遺憾。所有學生的探究成果都可以瞬間全部呈現在白板上,盡收眼底,教師再引導學生選擇最有價值的進行詳細展示,高效且全面。這樣一來也更利于激發學生積極動腦的熱情、勇于表達的欲望和敢于創新的勇氣,因為每個學生的思維成果都不會被錯過,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現。
問題二中讓學生在自主拼搭火柴棒的過程中嘗試探索火柴棒的根數與正方形個數間的關系。同學們可以在拼的過程中感受到每增加一個正方形需要多搭三根火柴棒,這是從形的角度;也可根據表格中填的幾組數字實現從具體到一般的抽象過程進而發現規律,這是從數的層面。同時這也是本節課學生第二次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傳統教學中教師會讓學生課前準備好火柴棒,課堂上拼,但問題是不利于呈現。這里盡管大家拼出的結果是單一的,但學生的思考方式是多樣的。利用數字化學習教師下發這一拼圖任務,學生不僅可以在平板上輕松地完成拼搭火柴棒的操作,同時還可以借助電子筆的書寫功能在各自的成果旁邊勾畫、計算,便于向其他同學闡述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數字化學習之下,我們不僅可以高效、全員地呈現,而且是更全面更充分地呈現每一個個體的智慧結晶。
問題三下發網格線,學生依照前面的規律畫出第5個、第6個圖形,并歸納其中的規律,這也是本節課第三次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與問題二類似,一樣的圖形,不一樣的思路,最后歸于一個統一的結果。傳統教學的第一種做法是,讓學生逐一在實物投影下展示,視覺效果不夠理想,且比較局限。第二種做法是在白板上由一個學生呈現。如果他與下面的同學同時進行,數學教師應該不難想象這個板演的學生會影響到下面部分學生的獨立探究,會有學生不自覺地抬頭去張望,從而限制了自己的獨立思維。倘若在大家都思考結束以后,板演同學再到白板上演示的話,又得消耗額外的時間。如果是兩三名同學展示的話,前面同學的演示成果又得不到保存,倘若為了保存再去做白板課件,教師操作起來也不夠便捷。第三種做法是在黑板空間足夠的前提下,教師事先畫好多個網格圖,由學生課堂上板演,還是存在與第二種做法相同的弊端。而數字化學習可以突破這些障礙,學生操作簡單,每位學生的成果可以瞬間上傳,全部呈現,三塊白板可以呈現最有代表性的幾種思路,且能同時呈現,加以對比。可見數字化學習可以高效、全員、全面地呈現學生的成果。
數形結合在我們初中數學中是一種重要的思想,讓學生的探究過程便捷地進行、探究成果輕松地呈現出來是我們共同追求的。這正是傳統教學的一個短板,而數字化學習為此搭建了一個美麗的舞臺,讓更多的學生樂于思考、勇于展示,相信我們將在數字化的學習之路上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李曉宇.數字化學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謝舒瀟,李招忠,林秀曼.多元化背景下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整合與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07(5):34-39.
[3]姜強,趙蔚.個性化自適應學習研究——大數據時代數字化學習的新常態[J].中國電化教育,2016(2):24-32.
[4]陳國強.平臺交互:讓知識建構深度發生——例談珠峰數字化學習平臺下的數學學習[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7(2):20-22.
[5]李勝杰.高階思維能力培養視角下的初中數學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
張俐,一級教師,江蘇省揚州市,揚州市文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