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銘
【摘 要】隨著時代推進,市場經濟逐漸完備,國家的城鎮與工業變化的趨勢也有了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遠離家鄉尋找工作,然而因為政策對于外來人口的種種限制,打工人員無法給子女提供穩定的學習、生活所需的條件。因此,多數外出打工的人選擇了把兒童交給家鄉的父母或者親戚照顧,這便是多數留守兒童的來源。而站在這些兒童的成長角度來看,提升留守兒童有關家庭理念的教育是極為緊迫的,事實上,這與社會以及國家都息息相關,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的留守兒童,相關的理念教育與營造家庭成長氛圍都是極為重要的。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社會工作
家庭在個體生命歷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因為出現結構性親情關系缺失,在社會支持、心理、學習、行為、安全等維度面臨較大的挑戰。社會工作由于秉持著“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和專業工作方法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這一議題有著介入優勢。本研究將通過闡述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應有功能、家庭教育缺失的主要類型及影響,提出了社會工作介入的方法與技巧。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主要類型
(一)隔代教育家庭
這是占比最多的一類,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務工后被交給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留守兒童的生活照顧和缺失的親情雖然得到了相應的補位,但這種由祖輩來承擔留守兒童家庭教養責任的模式仍存在一些重要的問題。雖然祖輩閱歷豐富,具有較強的社會閱歷,但祖輩相應文化程度較低,存在著重大的代際差異的現象,祖輩與孫輩的生活模式與文化環境有著重大差異。當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困惑時,他們無法真正界入到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久而久之,形成“親情饑渴”的現象。同時,隔代教育容易形成過度寵愛的情況,祖輩在進行教育時如果一味滿足孩子需要,袒護孩子的錯誤,會使得留守兒童逐漸形成依賴的人格,并且缺乏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值得提出的是,有些隔代教養中的祖輩還需要承擔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費用,年邁的老人既要辛苦勞作又要照顧孩子,在精力上透支過度。在孩子的學習輔導上,祖輩也因為文化素質的局限性無法進行較好的指導。
(二)親朋教育家庭
撫養不僅僅是提供物質的保障,更是心靈的撫慰與行為上的示范。這種教育模式下留守兒童父母將孩子的教育與生活交由信任的親戚朋友代為撫養。一方面,親戚朋友監護人大都有自己的兒女,他們較難深層次地關懷到在家寄養的“留守兒女”,因為不是親生骨肉,監護人對他們“想管又不敢管”,生怕方式不當遭到留守兒童親生父母的責怪。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在進入親朋家庭時往往有一個融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往往較為敏感,如果此時的代理監護人不能較好地進行關注,不利于他們的性格養成。同時,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角色的確立,若監護人只把“留守子女”作為寄養在家的“客人”,無法擔任父母的家庭教養角色以身作則為兒童樹立榜樣,則不利于留守兒童生長發展。
二、目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監護人對家庭教育的認知和重視不足
針對“家庭教育”而言,此類兒童的父母通常對于家教并無準確且恰當的理念。僅從他們的角度而言,家教便是給予兒童放學后完成作業時的輔助。而尤其針對留守兒童,許多他們當前的監護人多是爺爺奶奶、外婆外公一輩,在隔代的家教中,他們一般不知如何正確且恰當地教育兒童,一方面是自我相關教育理念的缺乏,另一方面則是隔代所帶來的效用影響。因此他們普遍認為,在教育中保障兒童的身體與智力的健康成長便已算合格。而此類監護人對于此類教育理念的缺乏,極大原因在于自身文化水準較低的緣由。自身文化水準較低,以至于不會給予兒童學業上足夠的重視度,也不知相關教育的科學舉措,反而將兒童的教育全推到學校教育的范疇,造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突出。
(二)家庭教育內容單
一很多監督人極其關注兒童的身體安全,然而因對于相關專業化理念的缺乏,而不知如何具體教育兒童。比如,暑假期間極容易產生留守兒童溺水的案件,因此家教中應涵蓋相關水性,防止溺水的教育舉措。又如交通事件的頻發,也是家教中應增添的相關交通準則的遵守的內容。但部分的監護人認為把兒童送到托管中心、補習班便能把兒童的全程教育轉給教師,在此期間便可完全不再在意兒童的教育問題。然而許多監護人沒有考慮到一種情況,那便是兒童在放學后,并無教師陪伴的情況。有案件顯示,有爺爺奶奶輩攜帶兒童穿紅燈的違規情景,以及部分頑童翻墻的危險行為。因此相關此類的安全教育是極為重要的,理應細節化到教育舉措。
三、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資源支持
保障資源,便是服務時間段里保障整體資源,諸如器材、經濟、物力以及時間的資源,進而保障整個服務項目的順利開展。在服務項目的前期,一般通過服務者的時間、精力來推進整體的運作。而事實上,只有在所有相關人員的有效交流互動后,才更便于給被服務家庭提供更加完備且有效的服務,提升整體的資源利用率,保障最終成效。
(二)促進社會工作者的服務
會對留守兒童整體教育產生效用的緣由極多,涵蓋志愿服務組織與相關牽涉組織外的緣由,一般有:場地、交通狀況、氣候以及兒童自身所關聯的人員,諸如父母、教師、同學以及相關運用的傳達渠道。普遍而言涵蓋兩種特征:非穩定性以及非控制性。此類緣由很重要,相關的服務整體宣傳與傳達的效用極佳,甚至對于社會志愿服務組織所能夠起到的效用有了部分程度的妨礙。
四、結論
綜上所述,目前,國家對社會工作組織孵化運行高度支持,從側面體現出社會工作組織起到了聯結人民群眾與政府部門的作用。社會工作組織通過社會工作行政的工作方法成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代言人”,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需求的表達者、詮釋者與推動政策實施的實踐者。我們可以發揮社會工作組織資產籌集與調配的功能,設立專門面向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服務基金,實現社會資源與行政資源共同運作服務于農村留守兒童,持續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改善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超,張亞利.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困境及應對策略——基于浙江溫嶺市留守兒童的調查[J].社會與公益,2018(09):92-93.
[2]曾建平,羅紅平.農村隔代監護人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基于社會工作視角[J].四川勞動保障,2018(S1):41-43.
[3]曾建平,羅紅平.農村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水平提升研究——基于個案社會工作的介入與思考[J].老區建設,2017(2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