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耀東
摘 要:為了將高中數學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高中數學教學應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教學理念,運用新型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通過構建雙贏的教學關系,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新課改;方法;創新
新課改強調,高中數學最有效的一種學習方式,就是開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將過去的教學觀念徹底摒棄。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將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出來的同時,對其創新思維能力進行培養。以促進學生自主和全面的發展,更好地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
一、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實際教學目標偏離了預期結果
高中數學和其他學科相比,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為了學好數學,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家長更多的是關注學習成績,不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數學思維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制約了學生進一步拓展學習的能力,完全背離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數學思維的目標。
2.被動化的教學模式,制約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主要作用。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在課堂上,強調的是如何訓練學生的技能和傳授知識,采用的是“注入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只能呆板地記憶、被動地聽講。因為覺得數學學習枯燥乏味,因此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在高中課堂上,比較常見的教學模式,就是“灌輸式”和“填鴨式”。過于形式化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本質意義不能真正理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盡管能夠提升學生的課程成績,但因為學生輕視復習和預習,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對教師的依賴心理較強,對自身思維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約。
3.未能徹底進行教學改革,影響了教學效果
隨著不斷推進的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對新課改要求真正落實,并且在落實的過程中,存在錯誤的情況。例如,一些教師在課前,對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應用模式并沒有真正熟悉和了解,就在課堂上隨意運用,這樣不僅對教學質量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同時還對學生產生了消極的作用。
二、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改革路徑
1.遵循新課改要求,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目標
高中數學是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的基礎學科,更是核心學科。數學是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和歸納而來的,學生之所以覺得數學枯燥乏味,就是因為沒有正確認識數學的價值,不了解數學。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的魅力,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并且清楚,數學是學好自然學科的基礎。為了使學生和家長對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高度重視,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使原有的以高考為唯一學習目標的狀況徹底得到改變。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現有的學習能力,按部就班地實施學習計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雙贏的教學關系
新的課程觀認為,教學必須關注師生的互動和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實際上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新課改下,構建雙贏的教學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應突出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在雙贏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對本堂課所學的內容進行課前預習。在課堂上,以學習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和匯報。最后由教師根據學生自學和總結情況,進行統一的講解。運用這種教學方式,既促進了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敢說敢問的精神;同時,還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及時引導和糾正學生錯誤理念,能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體系,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真正實現了師生的雙贏。
3.教學中有效運用新媒體,提高了學習的時效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教育教學中,開始廣泛運用網絡技術。借助于網絡交流工具,教師能在課外為學生答疑解惑。而學生通過網絡課堂,還能開展課下交流與學習。這種網絡課堂的構建,不僅實現了高效課堂,還能促進學生課后學習時效性的提高。
隨著全面深入的新課程改革,高中數學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師應善于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教育僵局,通過對現有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周文臣.高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思考[J].中國高新區,2018(7).
[2]易蘇勝.淺談高中數學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品牌(理論月刊),2010(11).
[3]焦洋.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J].才智,2018(33).
[4]李秀紅.關于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
[5]李麗娜.例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J].華夏教師,2017(21).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