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輝
摘 要:面對新課程改革,面對當前作文教學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教師必須重新審視現有的作文教學模式,反思作文教學行為。對作文現狀進行了分析,并且針對學生的寫作及評價進行了分析,切實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關鍵詞:初中作文;作文教學;寫作
漢字是一種最具歷史文化內涵,表達情感,交流信息,記錄生活的文字。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對新課程改革,面對當前作文教學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現有的作文教學模式,反思作文教學行為。
我們都知道,作文教學可以分為四個主要環節:指導、作業、修改和點評。校正和點評是作文教學的反饋環節。我認為作文教學效率不高,學生寫作水平低是長期缺乏有效反饋的結果,特別是點評。
一、作文教學現狀分析
1.太棒了,太可怕了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作文教學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涉及詞語、句子、文章、語法、修辭、邏輯、結構等諸多因素。實施起來很困難,很難找到突破口。作文的反饋既沉重又耗時,而且很多老師的反饋都毫無實質,令人生畏。
2.定位錯誤
許多教師也開展作文反饋,但在處理作文修改和點評時,特別是在處理批評和評價之間的關系時,定位存在偏差,甚至出現反轉現象:重視了寫作指導的重要性,忽略了作文的反饋。作文是學生的創造。教師在寫作和糾正方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3.點評方法是單一,并且沒有“主題”
許多教師也意識到作文的重要性,但他們往往保持形式和表面。他們無法從學生作文中獲取有效信息,并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利用。缺乏對系統和完整的作文反饋的理解;在作文點論課中缺乏明確的目標:作文反饋廣泛,主題“東一鋤頭,西一大槌”。此外,作文點評課的“主題”較弱,“主題”不存在。教師傾向于居高臨下,學生缺乏自己創作的發言權。
新課程標準著重于學生的人文尊重和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本”是做好初中作文教學的基本原則。如果缺乏“主體”意識,作文點評指導相對空洞無聊。作文點評課往往是學生的最愛,最容易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教師應扮演“學習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并充分利用這一重要的反饋鏈接。我認為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發展理念,以作文反饋為主,以作文點評為作文反饋教學的輸入,逐步改變作文教學不滿意現狀,提高教學質量,是一項可行的工作。
二、改進作文教學的基本策略和思路
初中作文寫作教學是一個涉及材料選擇,文本結構,語法修辭等諸多因素的系統工程。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評價方法的規范化和創新,但它不僅僅基于作文的構建。這要求作文點評與修改結合。要實現“四個結合”,即閱讀教學與寫作點評相結合,寫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點評和課外生活實踐相結合,作文點評和作文修改相結合。
1.閱讀教學與寫作點評相結合
教科書中的文章大多是質量和美兼具的優秀作品;為新教材選擇的文本更具“人文性”和“時代性”,更接近學生的思想認識。閱讀這些作品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力。這些作品也是學生在寫作時學習和模仿的絕佳范例。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寫作。點評的最終目標也是寫作。兩者并不平行。作文點評應將閱讀文本與寫作點評緊密聯系起來。在閱讀課上介紹寫作知識。作文點評側重于知識轉移。
2.寫作理論與評價實踐相結合
教材“表達”部分對寫作理論有著豐富的描述。一方面,作文點評應該基于理論和學生的現實,并將學生的作品與作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語言的使用,文章的安排,內容的選擇和處理,中心的表達等;另一方面,寫作與詞性,單句,復句,修辭等密切相關。作文點評應注意在教科書中靈活運用寫作理論和語法知識,以便可以用來學習和應用。
3.課堂點評和課外生活實踐相結合
雖然作文點評的時間有限,但學習課堂很廣泛,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作文點評應結合教師的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課外閱讀,鼓勵學生閱讀課外作業,包括優秀的中學生作文;注重日常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如寫日記,散文等。讓學生擅長課外活動,點評學生優秀作文或“名作”,將課堂教學與課外相結合學生點評,提高學生欣賞優秀作品的能力,并將其用于自己的寫作中。
4.作文點評和修改相結合
點評的前提,修改提高是點評的目的。一方面,作文評價可以減少學生的學習,避免重寫他人寫作時所犯的錯誤,也可以參考同學的思想,方法和技巧。作文的修改也是寫作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應該與評估的目標和內容統一。在作文評價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嘗試將自我改革,相互改變、重寫、模仿等點評和修改方法結合起來。
為了提高學生的“創造”熱情,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樣的作文更有效。那么,通過有效地作文反饋來支撐作文教學并使其更具機動性,進一步完善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實踐活動,提升作文教學的效果。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