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琴
摘 要:高中歷史的作用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同時也有著傳承文明、歷史觀、人文素養(yǎng)的作用。眾所周知,歷史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方面。高中歷史教育工作必須圍繞這五方面進行,這對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素質,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與幫助意義。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
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在學生學習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需強調的是核心素養(yǎng)需要教育的支持,課堂教育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導、幫助意義。高中歷史教學必須重視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在提升基礎知識教育質量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歷史素質能力。教師在授課中應注重多元化素材的引用,激發(fā)學生的實證態(tài)度,鍛煉學生的問題思考、問題理解能力。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歷史視野,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通過適當的訓練調動與激發(fā)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最終塑造具備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新時期人才。
一、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培養(yǎng)
對高中歷史教育來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學生基礎素質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非一蹴而就,學生需要不斷地累積知識,這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前提與基礎。高中歷史教材經過眾多的編纂者所構思,所以其內容與設計科學規(guī)范,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高中歷史教材是教師課堂教學包括核心素養(yǎng)滲透的重要途徑[1]。教師不論是應用哪一種教學方法都要注重教科書的應用,帶領學生梳理教材中的重難點,以便更好地完成高中歷史教學。如學習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一同分析我國歷史朝代的演變以及政治制度特點,通過這一過程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理解能力。該過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完成歷史教材的梳理,這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重要前提。
二、多角度整合素材活躍學生的實證意識
高中歷史涵蓋內容非常廣,高中歷史中的多樣性特征導致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陷入了比較突出的問題。所以教師在講解歷史知識的時候應當有意地指導學生合理甄選內容,借助證據十足的史料展現真實歷史。該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精神。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需要應用大量的史料、多元的素材[2]。在該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史料資源提取能力。如學習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知識時,雖然該課內容簡單,但是其中也有一些術語內容難以理解。雖然高中生在初中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可對于實證分析、辯證分析仍舊存在不足。為此教師可以先應用紀錄片《復活的軍團》作為課堂導入,使學生明白秦的統(tǒng)一過程與意義。隨后教師可以引出柳宗元所書的《封建論》與賈誼的觀點,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更認同的觀點,并闡述理由。該過程可以幫助學生認知一個真實的秦始皇,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力。
三、利用生活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素質
歷史是古代與現代文明連接的橋梁,歷史知識自成體系、前后呼應。不過需強調的是,雖然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不過絕大多數高中生仍舊存在欠缺知識遷移的素質。該現象導致很多學生雖然能夠保持較為穩(wěn)定的學習成績,但是在拓展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問題就會漸漸暴露。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教師就必須注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利用該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中獲取資源,利用生活資源向學生證明歷史并不是獨立的,歷史對于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都會造成深刻影響。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白以史為鑒的道理,通過這一過程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素質,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如學習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課,眾所周知,我國經濟之所以在近代時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動是由多方因素作用引起的,而不單單是因為國內的政局更迭,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也是非常全面與突出的。在學習這一節(jié)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必須要求學生使用知識遷移能力,利用其他課程、其他單元的知識,比如用政治知識解答為何我國經濟結構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再比如講解中國近代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知識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過去學習的我國近代史中的各種不平等條約,通過該過程幫助學生消化與明白西方列強對于我國發(fā)展帶來的負面影響。該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
四、拓展開發(fā)學生的認知素養(yǎng)
歷史教育中學科素養(yǎng)的滲透并不是停留在某些時刻、某些知識點當中。事實上歷史本身就是一門與我們生活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學科,因此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完全契合歷史知識的方方面面。核心素養(yǎng)應實現全方位、不間斷滲透[3]。當然這種滲透只不過是表層學習,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定課堂訓練習題。通過訓練習題幫助學生得到素質能力的進一步強化。在訓練中加深與豐富學生的實踐感知,強化對歷史知識、歷史文化、學習品質的理解。如在學習大眾傳媒的變遷一課時,因為大眾傳媒實際上是經過很漫長的一段時間才形成現代社會的傳媒系統(tǒng)的,所以如果教師使用一節(jié)課時就想完成知識點的講解顯然并不現實,無法保障學生完全理解歷史知識。因此在學完本節(jié)課知識以后,教師不妨要求學生自行探索互聯(lián)網、影視以及報刊行業(yè)的發(fā)展歷史。學生自行搜集各種行業(yè)的發(fā)展資料,隨后用實物、視頻、圖片等方式向教師、其他學生展示大眾傳媒的變遷歷史。在學生自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該過程對于學生適應社會具有重要的幫助意義,當然在該過程中歷史教育的要求和目標也得以順利完成。教師需要為學生打開多元化訓練渠道,通過多元訓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大眾傳媒對社會的影響和作用。
高中歷史教育的好壞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有必要重視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滲透與應用。利用核心素養(yǎng)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教師需要根據核心素養(yǎng)要求轉變教學思路,打造和諧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滲透。只有這樣歷史教育的作用才能夠得到最大化體現,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確保學生能夠健康、個性化成長。
參考文獻:
[1]胡召虎.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9):238.
[2]楊依.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中的核心素養(yǎng)問題[J].文教資料,2018(28):201-202.
[3]胡秀云.關于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62.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