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敏
摘 要: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 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關注了體驗式活動教學在心理學科的應用,教師在實踐中既有收獲也存在困惑。從而得出了“體驗式活動教學的‘分享環節是制約‘體驗式教學在心理課堂進一步發展的軟肋”的結論。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心理課;實踐;困惑
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中曾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說,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畢竟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這也恰恰體現出了“體驗式教學”的本質。即告訴我的東西,我可能忘記,展示給我的東西,我有可能記住,只有我體驗過的東西,我才可以理解。
一、體驗式教學為我們帶來了什么
通過教學實踐,讓我欣喜地感受到課堂的變化,原本沉寂的課堂變得靈動起來。當通過創設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的時候;當學生在分享階段爭先恐后地發言的時候;當鈴聲響起,學生還意猶未盡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作為一名老師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的確,體驗式教學在課堂中的應用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融洽師生關系,在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記得在二年級的心理課上,我將繪本故事《我的名字克里桑斯美美》的動畫引入課堂,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首先,我告訴學生今天分享的是一個有關名字和夢的故事,當動畫開始播放時,精美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立即吸引了所有的學生。隨著故事的播放,我總在適當的時候暫停,并與學生展開即時交流,引導他們理解故事的內容。“這個小老鼠叫什么名字?”“她的爸爸媽媽為什么給她取這個名字呢?”“你知道自己名字的含義嗎?”“你喜歡自己的名字嗎?”這樣的問題貼近學生,讓他們有話可說,所以,很多孩子都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這時,有個小女孩也舉起了手說:“老師,我很喜歡我的名字,可卻不喜歡我的姓。因為我姓樊,有的同學總管我叫‘煩人精,這讓我很生氣。”“那我們應不應該給別人取外號或嘲笑別人呢?讓我們一起到故事中去尋找答案。”于是在動畫展示小老鼠被別人嘲笑時,我又按下了暫停鍵。我沒有急于告訴孩子應不應該去嘲笑別人,而是讓孩子們評價一下故事中嘲笑別人的那只小老鼠,“你們喜歡維多利亞嗎?”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不喜歡。”“那你為什么不喜歡呢?”“她太驕傲!”“她喜歡嘲笑別人!”“她令人討厭!”“老師我想對她說‘如果別人也嘲笑你,你會高興嗎?”“對啊,同學們說得真好,你們已經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了,真了不起!可你注意到美美的情緒變化嗎?被別人嘲笑后,她有多傷心啊。一個玩笑可能會給別人帶來嚴重的傷害。如果你想成為受別人歡迎的人,那我們就不能去嘲笑、諷刺別人。”講到這里,那個給別人取外號的小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這堂課結束后,好多孩子都圍著我,有的還在我地耳邊說:“老師這節課講得真精彩!”我覺得是體驗式教學讓我上了一節讓自己滿意的課。
課堂教學的實踐讓我深深感到: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將體驗式教學融入心理課堂,能讓我的心理課堂充滿活力、獨具魅力、更擁有吸引力。體驗式教學能讓老師滿意地教、學生舒服地學。
二、實踐中的困惑
胡紫蠶老師在備課中談到體驗式教學的幾個環節,即“導入是營造氛圍的利器,活動是心理體驗的基礎,分享是心理成長的催化劑,應用是學以致用的強化。”在實踐中一路走來,我覺得“分享”環節是制約“體驗式教學”在心理課堂進一步發展的軟肋。
誤區一:活動過多擠占了分享的時間
記得康成老師曾說過道:“心理課堂中活動不要過多。活動多,首先過于忙碌,一節課下來老師和學生都很緊張;你在提出問題時,學生就沒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直接導致整個活動沒有深入,問題沒有挖透;此外也沒有了師生共同分享的時間。所以,心理課應注重讓學生深入參與、把體驗進行分享。”而我早期的心理課堂就是活動的疊加和羅列,一堂課熱鬧的搞下來,并沒有給學生留下什么。所以,活動要少而精,問題要深而透。
誤區二:分享中的冷場現象
在講述《找回自信》一課中,我就曾多次遭遇分享中的冷場現象。一開始是我在設置問題時,跳躍性太大,導致孩子理解不到位。經過問題調整后雖有所改觀,但結果還是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是小學高年級學生不愿談論自己或剖析自己。結合實際談論自己,班級里就一片沉寂,無人作答。一些孩子怕答錯而被嘲笑。另一種情況就是公開課或有人聽課時,學生就會顧慮更多,最終導致冷場。針對這個問題我還沒有想出合適的解決辦法。
誤區三:拿來主義需謹慎
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同樣一個主題、同樣一個內容在小學五年級講和六年級講所得到的分享結果是不一樣的,雖然只相差一年,但孩子們的想法及對主題的挖掘深度都會不同。有時,在外出學習和備課中,發現很多教師設計的體驗活動都非常精彩,于是就直接搬到自己的課堂,結果發現很多的活動在中學課堂做完之后,孩子們都能積極參與分享;而拿到小學來,孩子們只是在為活動而興奮,卻分享不出什么。所以,不能為了圖省事,盲目地采用拿來主義。如果將中學的活動放在小學的課堂,那么一定要在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考慮小學生的心身發展特點的前提條件下,重新設計教學環節,導語過渡語二次加工以及問題的挖掘深度都需要調整。
總之,在“體驗式教學”進入心理課堂這條道路上我仍需繼續前行,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為實現“每一節課都能讓自己滿意”這個目標奮斗不休。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