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怡
摘 要:新課改力度不斷加大,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已經逐步進入新階段。為了保證小學語文教學滿足時代要求,必須及時進行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更新。情景式教學作為創新型教育方法,逐步成為現代語文課堂的常見形式。構建情景式教學高效課堂的方法進行了全面探討,旨在為教學實踐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情景教學
小學語文是較為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小學生剛脫離幼兒時期,進入新的認知階段,其性格、情感方面未達到穩定階段,學習對小學生而言難度較高。小學生無法短期內掌握語言和文字等內容,借助情景式教學可快速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真實生動的情景將文章內容以絢麗的色彩、動人的音樂展示出來,學生五官受到的外界刺激更為豐富,增進了其對語文課堂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功效。
一、構建趣味生動的情景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將結論概念強加于學生之上,學生無法參與到教育行為中,無法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情景式教學增加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和探究機會,積極構建趣味生動的情景教學,可更快速的滿足學生學習要求,激發學生對語文課堂的熱愛程度。多樣性情景教學利于學生對教材內容產生更加深層次的理解。
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狐假虎威》一課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可將課堂布置成森林場景,制作出老虎、狐貍、白兔等動物的頭飾,由不同學生扮演對應動物。在了解課文內容后,教師讓學生自主挑選喜歡的角色,然后進行自編自演,對應表情、臺詞、動作等需要符合動物特點和課文要求。整個課堂氣氛會即刻活躍起來。扮演老虎的學生豪氣沖天、扮演護理的學生狡猾勁十足。學生在表演中逐漸領悟到“搖頭擺尾、東張西望”等詞匯的意義,教學目標在活動中逐漸完成。
豐富的情景教學是提高小學生對語文熱愛程度的必要措施,更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性格喜好。學生學習積極性被快速調動起來,可快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二、構建開放形式的情景教學——營造和諧氛圍
開放式的語文課堂中,整個教學氛圍更具輕松氣氛,教師需要從高高在上的角色轉化為與學生平等的身份,和學生一起參與到情景式教學過程中,可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體驗空間。教師結合情景教學實際情況作出必要的指導和點撥,結合學生個體化差異進行培養,保證在和諧氛圍中完成教學目標。
如《豐碑》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提供一個開放式課程,為不同喜好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前期預習模式。有的學生喜好有感情的朗讀,從而體會字里行間的情感狀況;有的學生喜好考慮文章重點、難點問題,從而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和深度;有的學生則提出問題:為什么軍需處長成了一座豐碑?學生理解程度不同、語文基礎不同,其學習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會存在一定差異。開放形式的情景教學,教師可為學生打造更加豐富的體驗,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選擇合作伙伴,結合感興趣問題與同學或老師進行互動交流。所有學生將個人感受進行最終總結,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下得到不同結論。教師一方面滿足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另一方面及時作出科學性的總結和建議,保證學生語文常識和專業知識的提升。
開放式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個人喜好、實際狀況來選擇學習方法,參與活動積極性明顯提高,會更深刻地領悟語文課堂的教學意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模式發生轉變,學生在開放式課堂中可快速提高其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三、構建真實場景的情景教學——提升感性認知
眾多教學方法的推行中,現場教學一直被認為是直觀有效的形式。讓小學生切實身臨其境,體會到場景變化帶來的感受,借助真實場景來提高小學生對語文課文的理解,增進學生感性方面的認知程度,其情感體驗和生活經驗將會更加豐富。在這種真實場景的教育模式下,學生自然而言的會提高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和領悟效果。
如四年級語文課文《大自然的啟示》中,教師可將學生帶到樹林中、原野上,讓學生體會茂密的森林、干凈的溪水、活潑的松鼠、勤勞的螞蟻等等。學生可在自然環境中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妙,從團結合作的螞蟻身上可以學到勤勞向上的品質,從樹葉春生秋落中體會到自然規律的不可逆性。大自然的運行存在其必然規律,只要學生勇于探索,自然會獲得不同的啟示。學生將會更加深刻的領悟課文主旨,大自然和人類關系密切,必須熱愛我們唯一的家園。
新時期的教學必須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作為基礎性學科的小學語文,從真實場景中體會字里行間的意義將會更加直接,課堂教學效率更高,學生思維拓展程度更加深入。
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景教學可快速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體系的框架結構。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情感互動,保證語文課堂的生動性。這對提高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興趣、激發其語文素養起到了保障性作用,從而實現“教”和“學”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奚一銘.探究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助力高效課堂的構建[J].考試與評價,2018(3).
[2]曲曉秋,陳廷軍,馬洪娟,等.創設課堂情境 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6(2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