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芬芬
摘 要:把生活情境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但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還能夠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意義。運用生活情境來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輔助,一方面它符合新課程改革對于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創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它能夠把相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點變得更加形象、生動,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于數學知識點的理解、掌握和記憶,同時,它也有利于對小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就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策略進行分析,希望對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有所幫助。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應用探究
小學數學課程作為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性課程,涉及的內容往往比較抽象和難懂,極易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而生活情境教學這種方式則可以有效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使課堂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方便學生進行深入學習。近些年來,在提倡素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雖然教學過程中也融入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與實際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不夠緊密,因此,一定要加強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一、利用生活情境,闡釋數學原理
數學知識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相對比較抽象,而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他們認知能力十分有限,對很多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往往比較低,因此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一味通過照本宣科的課堂講授來對教學內容進行枯燥無味的講解,就會構成學生在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方面的障礙。針對小學生這種思維模式的特征,利用生活情境,將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生活元素應用到小學數學的教學當中,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幫助教師闡釋數學原理,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比如,在對《1~5的認識和加減法》的課堂教學中,剛升入小學的學生,他們其實并不理解加減法的真正含義,這就會給實際教學工作到來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就可以設定一個場景,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花生,并給每一個同學都發2顆花生,當學生吃掉1顆花生之后,就剩下1顆花生,這時可以用2-1來表示,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減法就是事物的減少了。隨后,教師再給每個學生都發3顆花生,加上之前剩下的1顆花生,學生手中剩下4顆花生,通過這樣的生活情境,告訴學生加法就是事物的增多,這個時候學生就能夠對加法和減法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他們在進行運算的過程中就不太容易出現對于加減法的混淆[1]。
二、利用生活情境,解析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的課本當中,很多教學內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具有廣泛運用的實際意義的,可以說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因此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利用生活情境,在課堂中融入合適的生活元素,通過對數學內容的充分解析,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比如,在對《平移與旋轉》進行課堂講授時,如果只是把教學材料局限于書本當中,只用一些簡單的圖案向學生進行平移和旋轉的演示,就會使得課堂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和枯燥,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孩子們去公園玩的錄像,創設學生非常喜歡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迅速進入到學習的狀態當中。讓學生觀察游樂場中的游戲項目,火車沿筆直的軌道行駛、高空纜車沿筆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體都是沿著一條直線運動的,以此來了解平移的運動軌跡。大風車、摩天輪都是以一個點或是一個軸心為中心來做圓周運動,來了解旋轉的運動軌跡。最后,通過進一步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尋找更多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這樣既幫助學生充實了教材內容,了解到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平移和旋轉,又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清晰的平移和旋轉的運動表象[2]。
三、利用生活情境,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眾所周知,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將服務于生活。通過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來指導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無論是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還是其他更高階段的數學學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利用生活情境,將其應用到數學教學當中去,以此來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比如,在對《面積》進行課堂教學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有關面積的計量單位,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為學生畫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面積大小,讓他們體會這樣的面積在現實生活中的大小,隨后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展示與其面積相對等的其他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圖片,引導其說出更多相關的事物,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基礎性學科,它對于學生的成長發育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好用好數學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提升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夠讓他們通過對于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能夠針對學生的實際特征進行有效的教學策略設計,將生活情境更多地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曹歡.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54.
[2]劉志榮.淺析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才智,2016(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