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波
摘 要:小學教學階段,美術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美的感知、欣賞能力。同時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盛行,美術學科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美育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深刻持久的影響,良好的美術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因此在小學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學關系著整體的教學質量。通過分析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當下學情,找尋提升學生學習美術積極性的方法,促進學生美術學習和素質教育的落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扎實有效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教育;美術學習;興趣培養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美術的學科意識還沒有完全樹立。相較于數學、語文等學科,美術在大多數教師和學生眼中,僅作為一個豐富課余生活、緩解學習壓力的學科而存在,忽視了在小學教育階段美術學科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美術教學能夠促進美育發展,為學生審美意趣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小學階段美術學習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根本上促進學科的深入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學科教學與生活體驗相結合
由于美術學科的自身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生活體驗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美術的發展離不開生活,而生活中又包含著許多美術的元素,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恰當地將生活中的事物和素材引進課堂之中,在教學設計中不斷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共鳴,只有這樣才能恰如其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美術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一味地讓學生去創作,更要讓學生養成發現美的習慣。不僅要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更要培養學生感知美、發現美的能力。生活是最好的教師,在生活之中隨處可見美術的存在,教師要創新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體會美術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美術學科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秋天的教學內容中,可以帶領學生感知大自然秋天的風景,尋找生活中的秋天的顏色等,豐富學生的認知和審美,將生活體驗與美術創作相結合。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促進學生審美意趣的提升,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組織教學活動,培養美術興趣
美術學科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生活美、藝術美的感知,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健全思想品德的重要手段,因此美術教育在小學階段至關重要。教師要抓住小學生成長的關鍵期,因材施教,促進美術教學的有效進行和美育的發展。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濃厚,對新鮮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都很強,由此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促進美術教學的良性發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構建開放式的美術教學,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體會大自然之中美的存在,通過寫生、春游等多種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升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促進美術教學的發展。同時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更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積極鼓勵,促進發展。要不斷地給學生創造展現自我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自我效能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有益于美術教學效率的提升,促進美育發展。
三、豐富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教學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能否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能否形成審美能力和感知能力,能否促進智力發展和人格健全。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合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全方位多角度地感染學生,培養其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美術教學的目的。
因此,基于當前教學現狀,教師要通過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課堂上直觀地感受美。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讓學生理解美的真正含義。同時教師更要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讓學生體驗多種不同的創作手法,學習不同的美術工具使用方法,培養美術技能。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欣賞蠟筆、鉛筆、水彩、水墨等多種形式的美術作品,讓學生感受它們之間的區別和特點,讓學生在繪畫時選擇自己喜歡的工具進行創作,天馬行空地發揮想象,使創造力得到最大的發揮,讓學生的美術創作更加多元化,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表達自己,學習知識。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能夠促進美術知識的共享和全面發展。
在小學階段,美術教學的發展離不開生活化教學、豐富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關系著美術學科的未來發展。因此教師更要創新實踐,勇于探索,精心設計,走進生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美育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宋春花.淺談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成才之路,2009(36):29-30.
[2]侯小燕.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9):174.
[3]白燕.小學高年級學生美術學習興趣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9):16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