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玉
摘 要:“對分課堂”是一種基于心理學認知的全新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發展力為中心思想,通過內化吸收階段主動探索,在發現和討論中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對分課堂”的運用可以解決當前語文課堂中學生興趣不高、被動學習、閱讀量不夠等問題,在多元化的實踐中不斷提升學生語文素養。通過深度分析對分課堂的內涵,基于此探討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可行因素,以期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廣泛推廣并應用的高效教學模式。
關鍵詞:“對分課堂”;思考力;實踐研究;語言運用
一、對分課堂的內涵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系教授張學新提出的一種基于心理學認知的全新教學方法。它將教學分為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一半的時間給老師講授,一半的時間給學生課堂討論。“隔堂對分”是該模式區別于講授式和討論式教學的根本差異所在。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在時間上錯開,中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安排學習,從而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
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發展力為中心思想,通過內化吸收階段主動探索,在發現和討論中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是“對分課堂”的核心思想。
二、“對分課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可行因素
1.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盡管新課改提出很年,語文教學法也層出不窮。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多數語文老師依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教師一言堂,講解事無巨細,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缺乏對知識的自主學習與自我建構。而且,教師與學生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互動,使他們喪失了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對分課堂”教師講授階段講求提點和引導,要少而精;內化吸收階段學生根據老師布置的作業自主地進行主動探索。這一關鍵環節,使學生真正動手進行學習與實踐,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講解階段。學生積極主動地理解知識點,發散思維創新地寫出自己獨特的認識,完成形式多樣的作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討論階段師生關系和諧,彼此思維碰撞,一個問題可以有多個思路,“一言堂”變成“群言堂”,開闊了學生視野,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師生、生生互動。
2.更加關注學生語用實踐,實現師生角色的轉換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小學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致力于幫助學生習得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關注課文內容多,在內容分析上下力,對方法規律的總結指導多,卻忽略了學生實踐經驗的積累比方法規律的指導更重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也比較功利化,過多關注考試成績,這樣的學習方式只會妨礙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殊不知,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必須通過言語實踐活動獲得,在聽說讀寫的摸爬滾打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對分課堂”內化吸收階段和討論階段教師留出足夠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增加語言學習經歷。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閱讀,在寫作實踐中學習寫作,在講故事過程中學習講故事。內化吸收階段,學生由知識的接受者變成知識的主動學習者和建構者,老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激勵者和評價者,對學生作業完成內容進行評價和指導。討論階段,教師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和引導者,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知識交流者。總之,“對分課堂”始終堅持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堅持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3.有利于學生探究實踐,在多元化的語文活動中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課標稱“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對分課堂”實踐中,一方面可利用課本中的探究實踐開展活動,在學生內化吸收階段布置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通過查閱資料、訪談、撰寫調查報告、準備講故事等方式完成形式多樣的作業。討論階段創設語用情境,讓學生能積極有效地參與互動,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發展語言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走出教材,拓展閱讀,由課內一篇帶動多篇閱讀,甚至整本書閱讀,系列叢書閱讀。在閱讀實踐中聆聽音樂、欣賞繪畫等。討論階段進行讀書交流與藝術展示,將語文學習與孩子們的生活廣泛鏈接,從而達到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對分課堂”實現了師生角色的轉換,學生成為學習主人,師生關系更加和諧,人際交往能力得以提升。同時,在教學評價方面,“對分課堂”更重視過程性評價,更加突出學科的實踐性、開放性特征。但是,也存在諸如學生的課后作業無法量化考核、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要求更高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和完善。
參考文獻:
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12.
注:此論文為2018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對分課堂”教學對提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