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久鋒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其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提升整體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是一門集實用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學科,其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就業會產生重要影響。而我們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可以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內容出發,創設出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教學情境,激發他們探究問題的熱情,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教學生活化,培養學生的數感
生活化教學作為拉近學生和數學之間的紐帶,其可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坡度,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從而提升其學習質量,培養學生的數感。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選擇難易適度的教學內容開展教學,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講授“時、分、秒”這節內容時,我運用生活化教學法開展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數感。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復習知識。我帶領學生一塊復習了時、分、秒之間的轉化。其次,設置問題,適時引導。我板書了如下生活的問題:小明的媽媽做飯和做家務的時間分布。早上一共花費40分鐘;中午花費30分鐘;晚上花費50分鐘。小明的媽媽一年要花費多長時間?你在做完題后,對此有何感想?我對學生說:“你們要注意時間的換算,注意今年一共365天。”最后,展示成果。在學生思考完畢后,我詢問學生:“誰可以發表自己的討論成果?”小冉積極地舉手說:“小明的媽媽一天共花費2個小時家務,而一年一共365天,則要花費730個小時!”我說道:“那媽媽每年花費這么長時間用在生活中,我們打算怎么做呢?”小冉說:“我要每天幫助媽媽打掃衛生,減輕她的負擔!”我將教學生活化,使學生明白數字背后的真正內涵,培養學生的數感,提升數學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合作化,培養小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法,為學生的學習營造和諧和友好的教學氛圍,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其空間觀念。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也要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提升整體的數學教學質量。
比如,在講授“三角形”這節內容時,我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空間觀念。具體操作如下:首先,科學分組。我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性格對其進行分組。其次,運用實驗,掌握三角形特性。我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教具,并讓其制作三角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我對學生說:“你們小組可以用手拉或是壓你們制作的圖形,觀察圖形有無變化?”其次,詢問結果。在學生實驗完畢后,我對學生說:“誰來分享自己的實驗結果?”小冉說:“在這三個圖形中,只有三角形的形狀沒有發生變化!”再次,創設問題情境。我拿出一個板凳,但是在4條凳子腿中,有一條腿來回晃動,并對學生說:“你們如何運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們可以小組進行討論!”最后,展示成果。在小組討論完畢后,我詢問學生:“哪個小組可以分享自己的討論結果?”小涵積極地舉手說:“我們可以從搖晃的凳子腿的兩側分別制成一個三角形的形狀,從而讓這個凳子腿不晃動!”我運用合作教學法,讓學生熟練掌握圖形的特性,并將其運用于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教學探究化,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探究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并適時地予以引導,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充分觀察講過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充分運用這些內容,提升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比如,在講授“圓柱體積”這部分內容時,我運用探究教學法,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且大膽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創設問題情境。我出示了如下的問題:我們知道圓柱體的體積為高與底面積的乘積,那么你們知道其是如何推理出來的嗎?其次,適時引導。我對學生說:“你們可以從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和圓的面積推導公式進行推理探究!”再次,巡場觀察。我時時關注學生的討論動態,并適時地予以引導,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最后,展示教學成果。在學生探究完畢后,我詢問學生:“誰可以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小贊說:“圓柱體的體積為底面積與高的乘積,而這與長方體的體積公式一樣,而假如將圓柱體上下的圓轉換成進行的長方形,那么圓柱體就會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也就是說變化了的圓柱體的體積為底面面積與高的乘積!”我運用探究教學法,并巧妙地運用學生學過的數學知識,并予以適時的引導,從而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
四、總結
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小學教師不斷分析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數學核心素養三者之間的重合處,并努力探尋學生學習的最近區域,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坡度,提升其課堂參與度。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情況,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數學教學質量和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徐秀梅.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芻論[J].成才之路,2018(27).
[2]張繼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29).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