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中凱
摘 要: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的加強,我國對于全面性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在此社會背景下,培養技術性的人才就成為相關教育機構的主要教學任務。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各大高校就應該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并應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職業素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將對如何應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方式開展人才培養進行分析。
關鍵詞: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培養研究
當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應具有理論基礎扎實、知識結構合理、運用知識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特點,開展校企合作,是解決企業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縮短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距離,實現大學生職業能力與企業崗位要求之間的“無縫對接”,提高學生就業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職教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校企合作教育的發展歷史已經有一百多年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因此世界各國的校企合作教育逐步得到開展并被普遍認可,校企合作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不僅反映了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也是提高培養高素養高技能人才的根本路徑。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應當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是辦學模式的創新,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提高辦學質量的關鍵環節,借鑒了成功的國際職業教育經驗,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具體情況,探索出來的行之有效的符合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的新路子。通過學習國內外成功的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模式和相關理論,有助于構建我國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體系,并且總結經驗教訓,結合我國職業教育工學結合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策略,付諸實踐,創造價值。所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不僅有理論的指導意義,還有具體的實踐價值,為職業院校今后開展工學結合提供切實可行的路徑。
一、“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校企合作的內涵。為了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充分利用企業和學校兩種教育資源和教學環境,發揮企業和學校人才培養的優勢,共同作用于學生,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校企合作主要體現在學校和企業教學資源(包括人力、師資、設備、實訓條件、品牌資源等)共享,培養計劃共定,教學過程共管,文化氛圍共融等方面;工學合作的內涵。“工”即工作,指學生到企業實踐,或者作為企業職工的一員進行頂崗實習,在工作中培養職業素質和提高工作技能;“學”即學習,是指學生在學校學習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和人文素質。工學結合就是在人才培養方式或途徑上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整合、課堂與實習現場相整合、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突出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
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加強政府部門宏觀指導及監督
國家的相關政府部門應該結合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創建出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其形成一定的效益保障。同時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可以修訂系統的合作義務條例,以加快推動該教學模式的發展;國家應該大力推廣該教學模式,并以城市為單位成立相關的工作機構,以保證學校以及合作企業的雙方利益,推動教學與企業效益的共同發展,為培養高素質學生提供堅實的基礎;建立相關的監督機制以及評價機制。定期委派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城市調查,深入到校企合作的工作中去,對其進度以及質量進行檢查,確定其能夠為人才培養提供積極影響,以此推動學生的綜合發展;建立相關的獎勵機制以及懲治機制。比如,針對于調查結果良好的校企,國家可以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以此形成激勵,推動校企合作模式的發展;針對調查結果與報告不符的校企,國家應對其進行懲處,以保證制度的威嚴,對其他學校以及合作企業形成監管。
(二)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和制度
企業與學校應建立完善的運行機制,企業和學校可以共同設立教學培訓部或者跟崗實習部,負責學生實習前的企業宣講以及崗位安排和人員調度等問題,保證學生在跟崗實習或是頂崗實習能夠順利進行,同時,學校制定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實習指導教師管理規定、學生實習安全應急案、簽訂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實習協議,確保實習能夠安全順暢的進行,并對學生校外實習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的控制,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及環節。
(三)高校建立與工學結合相關校企教學體系
高校的管理人員應該對教學的體系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其中融入于校企合作相關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工學結合”意識,使其能夠形成一定的基礎,從而能夠推動該項教學工作的開展。比如,針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學校可以拓展一些與開發軟件技術、應用程序設計相關的職業性課程。同時在此過程中,學校可以與合作的企業進行溝通,結合其需求進行課程設定,以保障學生能夠完美地參與到工作中去,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學校應該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創新,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是,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使得學生能夠成長為全面性的技術人才。比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可以適當地為學生講述與行業發展相關的信息,也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行業的工作技巧以及工作禁忌,以此奠定學生的工作基礎,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在教學的過程中,高校應該注重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比如,在進行教師招聘時,學校不僅要注意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學歷,同時也應該注重教師的工作經驗,針對于一畢業就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教師”來說,其自身并不會具有較為豐富的職業經驗,從而無法對學生形成較高質量的教學輔助。此外,針對于學校內部現存的教師,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開展職業培養,引導教師們開展不同專業的工作活動以及講座活動,豐富教師的職業素養,使其能夠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教學幫助。
(四)根據自身特點合理設置專業
專業設置是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中的重要環節,合理設置專業更是民辦型高校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所不可或缺的內容。一般而言,它包含如下兩個要點:第一,專業設置要以市場為導向。教育服務于社會發展,這一點毋庸置疑。因此,民辦高校在專業設置中,要緊扣市場需求,重點設置那些市場人才需求旺盛,使教育目標與社會現實相掛鉤,提升教育的實效性。第二,專業設置要以現實為依歸。市場固然是專業設置的重要指標,但市場本身是變化多端的,前幾年火爆一時的專業,也許過兩年就乏人問津,完全依靠市場調節專業會使得學校專業設置永遠落后于市場行情。
三、結語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論述,旨在說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促進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在職業院校有效開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校企合作已經發展成為當今發達國家實施職業教育的重要教學模式,要深入開展校企合作,需要建立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根據產業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通過整合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培訓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化組合,同時,做到政府、學校和企業三方面共同努力,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從而將教育的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喻小倩.民辦高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現代農村科技,2018(8):78-80.
[2]丁知平,張偉珊,楊振宇.基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18):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