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鳳玲
【摘 要】生物的作業設計是生物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如何設計好生物作業,是對學生的知識鞏固和能力提升起到關鍵作用。教師通過在“題海”中磨題來優化作業設計是教學的有效手段和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課后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87-01
引言
生物作業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鞏固新知識,掌握新方法,形成新技能的重要途徑,也是創新思維形成和核心素養構建的重要過程。磨題,是教師有意識地“走進題海”,對題目進行解題錘煉和琢磨,感悟生物內涵,生成解題技巧和教學策略[1],以促進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正確解題方法,提高解題技能,達到教與學目的。教師通過磨題來優化生物教學中的作業設計,是生物教師備課的重要環節。
一、作業的功能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學完的知識要及時鞏固。而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做作業,就是鞏固所學知識,防止遺忘的好方法。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在批改作業時,教師通過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下一步教學的方向。由此可見,作業具有診斷功能,通過診斷的信息改正或補充教師的教學。
二、當前初中生物作業的現狀
1.無序。
習題的選擇沒有經過教師的思考,習題鞏固和考察點排布無序,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系統記憶;習題難度排布無序,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思維跨越較大,不利于學生自主完成作業。如在初中生物的課后練習中,往往是采用專題試卷所展開的,一般是由選擇題和填空題組成,例題的難度都是夾雜在一起的。
2.重復。
教師對同一個知識點從同一個角度布置了大量習題,或針對簡單知識點布置了大量難度較低的重復性的習題,這些習題是無效的,加重了學生寫作業的負擔。
3.量大。
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多數教師在對待作業的態度上重量輕質,不根據授課內容與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多少合理確定作業量;不經過精心選擇,每天都布置大量作業,使學生整天淹沒在題海中,休息、活動和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三、核心素養下生物作業優化設計堅持的原則
1.作業設計具有目的性。
對于我們設計的作業,教師需要明確設計這項作業的意義何在,需要達到一種什么樣的目的和效果,布置的作業需要有價值,要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2.作業設計要有趣味性。
在布置作業時,我們需要提高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作業,將生物的知識和生活結合,加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
3.作業設計要具有合作性。
作業應盡量是一些需要學生合作完成的項目。這樣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和他人進行協作和溝通,對于建立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有重要的意義。
4.作業設計要具有多樣性。
教師布置的作業形式上應盡量豐富,涉及動手和交流、探索等多個環節。這樣,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就能夠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初中生物作業設計方法
1.循序漸進設置作業,讓學生不斷奠定生物知識體系。
在學習細胞的構成中,教師首先展開對文本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清楚的分出組織、器官、系統的概念,并且能夠舉例說出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還要求學生能夠清楚掌握細胞分化的概念以及過程和結果。因此在生物課后作業的設計中。教師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首先是設計對整個植物細胞的繪圖作業。要求學生能夠利用各種動手操作的方式,將植物細胞中的各個關系呈現出來。因此有的學生通過硬紙皮制作的方式,利用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的硬紙皮制作成包含關系的植物細胞樣品。也有的學生通過彩繪的方式來進行植物細胞的掌握;其次教師是利用生物實驗的方式,帶領學生觀察到植物細胞分化的過程。在設計課后作業過程中,讓學生能夠以自己的理解來闡述這一過程。從而發揮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掌握能力,并且發揮其創新創造能力。如有的學生只能夠按照文字的描述方式而又的學生則是利用漫畫的方式。不論是何種方式,教師在課堂作業的講解中都以鼓勵為主,少評價。
2.對于較難的知識點要多形式設計題目。
有意地化解知識難度或多角度破解難度屬于命題技巧,需要教師具有創新能力。當前教師必須能夠針對于生物教學活動中的重難點知識點設計各種各樣的練習題。如通過設計生物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動手展開生物植物細胞分化實驗操作,由此讓學生脫離課本,自行總結歸納細胞分化的相關流程和特點。其次是通過課后小組活動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探究動物細胞的分裂過程。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對課后生物作業產生一種責任感,由此增加其生物學習的興趣。
3.完善校本作業的形成。
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痛苦的任務來負擔。”如何設計出既符合教學內容要求和學生特點,又讓學生享受的作業呢?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跳進題海”,在題海中進行磨題研究,從解題中汲取營養,不斷優化解題方法,精心篩選,反思多樣性的試題答案,再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設計難易適度,題量適宜,讓學生感興趣的校本作業。校本作業題量一般控制在10道小題左右,分為基礎題4小題(一般學生必做,中等以上學生選做),中檔題4-5小題(一般學生選做,中等以上學生必做),拓展題1-2小題(中等生選做,優秀生必做)。教師要在學生完成作業后,及時反饋學生作業問題,反思,整合學生解題中存在的問題,優化校本作業的設計,使校本作業更有效、更合理,把學生從過多負擔中解脫出來,讓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能力在作業中提高,素養在作業中形成。
結束語
總之,對初中學生生物作業的創新布置,學生的切身體驗得到了增強,枯燥的書面作業變成學生體驗實踐的過程,學生通過小實驗、小制作、小發明、小實踐等活動形式,把書本知識與生活、社會結合起來,并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從而讓生物學習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對學生發展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彩安.初中物生活化教學現狀調查與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2]蔡明明.初中物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3]張曉靈.初中物課后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