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始明
【摘 要】語文作為初中教學體系中的基礎性重點學科,其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更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內涵。當前社會多種文化元素并存,嚴重影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新課程理念的深入使得語文學科教學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通過文化情境的創設、語文素材中民族精神的挖掘以及加強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加強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關鍵詞】初中語文;實踐教學;傳統文化;滲透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40-02
引言
傳統文化是我國悠久歷史文明的體現,也是我國民族精神和信念的積淀和結晶,語文則是傳統文化傳承的最佳載體。語文知識即語言和文字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素材以及各類古典文學素材,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理念,傳統文化和語文知識之間互為依存和表里。可以說初中語文教學中各類情感類詩歌以及中國古典名著和經典文章的學習對學生繼承弘揚傳統文化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鑒于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思維理解狀況以及語文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并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舊存在著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契合不夠深入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文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缺少足夠的重視。
在固有教育模式下初中語文教學仍舊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和習題的訓練,在培養學生語文實踐應用能力的同時忽略了傳統文化的滲透和講解,使得傳統文化滲透的效果并不理想。
2.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學習過于形式化。
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并不在于傳統文化的形式教學和講解,而是將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傳統文化表現過于形式化,沒能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精神情感作用。
3.學生缺少對傳統文化的探究學習興趣和熱情。
初中生的叛逆心理十分強烈,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缺少自主探究學習興趣和熱情,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需要教師增強傳統文化滲透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具體措施
1. 注重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降低語文知識難度。
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結晶,也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感悟,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增強語文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而初中語文包括了大量的古詩詞、文言文以及現代名著文章等,其學習理解難度較大,為降低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難度,教師可以適當的增強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程度,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相關的語文內容。例如:在《周亞夫軍細柳》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為學生播放了關于《史記》的《百家講臺》紀錄片,為學生創建了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將文言文知識以白話文對話的場景表現出來,降低了文言文的學習理解難度,同時還激發了學生對古典知識的學習興趣。
2. 深情的朗讀和背誦古詩詞,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情感。
古詩詞可以說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結晶,其中不但包含了大量的經典傳世名句和表現手法,更包含了大量文人的人生感悟和精神情感,其學習對學生的思想價值理念的確立以及文學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教學時可以采用朗誦教學的方式,進行深情的朗讀比賽,讓學生在朗誦中感受詩詞中蘊含著的作者的情感精神以及詩詞本身的知識點。例如在曹操的《觀滄海》一詩的學習過程中,就可以通過朗讀教學體會其中蘊含著的作者積極向上的浪漫情感精神。本文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通過深情朗讀挖掘古詩詞中的情感精神,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還有利于學生深層次的體會詩詞中蘊含著的作者的思想主旨,更好的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3. 創設良好的語文傳統文化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
不同于小學語文的基礎教學內容,初中語文的知識體系更為復雜龐大,情感精神蘊藏的層次更為深入,傳統的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無法幫助學生深層次的體會其中的主旨精神,這需要教師播放影視資料或音樂歌曲創設相應的情感教育情境,帶領學生深入體驗課文中蘊藏著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強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課文《論語十二章》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語文授課,同時為學生播放《百家講壇》中關于儒家學習積累和不斷努力的重要作用影視資料,幫助學生深層次的體會為學之道對我國文化的影響,注重學習的積累和不斷努力進取精神對于我們今天的重要借鑒意義,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探究學習興趣和熱情。
4. 為傳統文化注入全新的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使得傳統文化教育愈發受到人們的重視,初中語文教學也更加重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但初中語文教學內容中的傳統文化教學應當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例如:在《木蘭詩》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對于文章中體現的“孝文化”和花木蘭替父從軍的無奈之舉,這也是當時歷史背景下戰爭的殘酷性,因此面對文中體現的花木蘭的“孝”民族精神要進行繼承和發揚,結合新時代背景特點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內涵。
三、結語
綜上所言,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趨勢,鑒于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滲透存在的傳統文化情境缺失、學生缺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以及傳統文化表現過于形式化等問題,作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應當創設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情境,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精神,增強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 沈建紅.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探微[J].學周刊,2018(03):33-34.
[2] 劉開勇.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J].名師在線,2018(33):89-90.
[3] 孟麗.論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17):67-68.
[4] 王芳.淺談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甘肅教育,2018(20):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