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亮 王亞全
摘 要:教育公平是國家進行教育資源配置的規范或原則,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延伸,是當前我國高校教育發展的基本目標。該文對我國高校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及對策進行探索研究,即高校的自主辦學和辦學形式、高校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教育資源的配置,以及調整區域結構和學科專業結構,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這些問題和對策的研究能夠為高校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教育公平 高校 可持續性發展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b)-0199-02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進和實現教育公平,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教育2030年的發展愿景概括為“確保全納、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增進全民終身學習機會”。我們認識到,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延伸,是當前我國高校教育發展的基本目標。教育公平視角下,探索研究我國高校可持續性發展,適應國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要求,不僅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質量提升,而且也有利于促進與教育息息相關的國民經濟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1 教育公平與高校可持續性發展的內涵與價值
我們認為,教育公平是整合教育資源的規范和原則。對于高等教育來說,人人應當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高校學生學業和個性應當得到充分發展,與教育公平一樣,高校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1.1 高校的可持續發展觀
高校的可持續發展觀是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進行資源整合,正確處理高校與社會的相互聯系,依照自身發展的承載能力適度發展。高校的可持續發展觀從差異性、多樣性和多角度體現教育的公平和效益,以提升教育質量為發展動力,使高校乃至整個高等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
1.1.1 高校的價值觀
教育公平的觀念、政策與高校的可持續性發展是統一的、互動的,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長遠來看,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對受教育者產生持續性影響,為國家人才戰略服務。
1.1.2 高校的人才培養觀
高校的發展應服務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使每個人得到合理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促進學生公平、全面發展,也是教育公平的一種體現。
1.1.3 高校的發展觀
(1)規模的擴展與質量的提升相適應。不能一味地進行規模擴張,應該考慮高校自身發展的承載能力。
(2)教育的投入和教育的成果比例均衡。高校的人力、資金和教育資源的使用,以及畢業生的價值能力能夠為社會轉化相應價值。
(3)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協調發展。樹立跨學科、綜合性的學科專業觀,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自身需求。
(4)協調各地區的高校發展。優化和調整資源配置,促進高校間協同發展。
1.2 高校可持續性發展的價值意義
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能夠體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的教育公平意愿,能夠實現教育公平完善過程中的動態平衡,通過教育公平環境的信息反饋,及時調控和優化內部結構,尋求創新機制,走特色化辦學道路,提升教育質量和效益。
2 高校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
影響高校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一方面是高校自身結構優化與教育功效發揮的矛盾,另一方面是高校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不匹配。
2.1 高校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
2.1.1 高校自主辦學和發展的定位不準
高校如果沒有主動性與創造性,不能提高自主辦學能力,就會阻礙可持續發展。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的行政人員是決策權力核心,高校的教師和學生缺乏主體意識和權利,對于辦什么樣的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缺乏明確認識。
2.1.2 高校缺乏發展特色,學科專業設置不合理
高校的辦學定位不應趨同和缺乏特色,高校辦學目標定位不能都趨于擴大規模,不是所有高校都有能力創建一流大學。不切實際的定位,不符合高校的可持續性發展。此外,高校的人才培養缺乏個性和創新精神,也會阻礙可持續發展。
高校的專業設置存在盲目性、趨同性,使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調,缺乏競爭力。與重點高校相比,普通高校的師資水平、學生層次、經費設備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導致學科專業的建設缺乏活力。
此外,高校申請、選擇學科專業的審批制度需要改進。在當前形勢下,由于潮流的引領、技術的變革不一定是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首發,被動跟進社會需求的演化迭代,新專業的審批在決策層論證、調整后往往已經滯后于社會亟需。
2.1.3 高校規模過度擴張引發教學質量下滑
高校過度追求入學率或盲目進行規模建設,使教育能力難以承受與之相應的動態平衡,因而容易忽視職場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造成就業困難,不利于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2.1.4 高校教育投入不足,阻礙可持續性發展
高校發展的速度、規模以及質量的提升離不開經費的支持,隨著高校自身規模的發展,教育質量的要求也在提高,經費投入不足會導致辦學條件困難,影響教學、科研以及畢業生就業,使高校的發展滯后于經濟的發展,進而造成高校自身功能失調。
2.1.5 高校無力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化
激烈的市場競爭使社會結構優化調整、經濟轉型升級,要求高校以教育質量為基礎、差異化發展,高校的自主權、創新能力不足,就不能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的激烈變革。
2.1.6 高校區域間發展不平衡
我國各區域教育規模、師資力量、經費投入存在差異,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總體上與中東部發達地區存在很大差距,高校之間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影響教育公平的實現。
2.2 高校可持續性發展問題的解決對策
2.2.1 突出高校的主體性
高校需要自主的學術氛圍,在國家法律的支持下進行高校自治重構,發揮創造性,改革高校管理體制,提升高校自主辦學的能力,優化高校自身結構和資源配置,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2.2.2 找準高校辦學定位,調整專業結構
高校應樹立科學、實際的辦學理念和發展目標,學科專業設置應適應社會發展,與地方性的主導產業和優勢行業相對接,避免學科專業的重復設置。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規模并不大,學科專業并不齊全,以理工科為突出特色,堪稱一流。此外,應加大對高校的學科專業發展的投入力度,促進高校的持續發展。
2.2.3 調整招生規模,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對高校規模的發展進行調節,資金的投入側重改善辦學條件、增加和培養師資,設立不同類型、不同人才培養模式的高校,增加高校的辦學活力。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依靠社會力量、激發教育投入的熱情,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改善高校的辦學設施,高校之間公平競爭,引導高質量與高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2.2.4 高校間協同發展、良性競爭
針對高校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一方面兼顧資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的高校可以調整招生比例,適度減免學生費用,解決一些邊遠地區急需人才短缺的問題,縮小地區間高校發展的差距。另一方面,加強不同區域高校的合作和資源整合,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課程共享、教育資源共享,不同高校間優勢互相取長補短,建設富有地方特色的高校。
3 結語
當前,在實施教育公平愿景的進程中,探索研究高校可持續性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隨著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化,高校必須通過調整自身和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怡爽.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高校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5.
[2] 潘懋元,李國強.2030年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前瞻[J].中國高等教育,2016(17):5-7.
[3] 楊麗麗.市場機制: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新選擇[J].教育探索,2014(11):87-88.
[4] 朱永新.追尋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J].中國農村教育,2018(5):8-10.
[5] 張繼平.高質量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特點及實現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2):13-18.
[6] 常昊,鄧佳佳,田亞平.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初探[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39(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