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語文教師通常會感覺,小學生寫作難。農村孩子生活面相對較窄,閱讀量較少,字詞積累少,語言表達能力差,會常常覺得無內容可寫,或“腹內有貨倒不出”。最終出現“學生怕寫作文,老師怕教作文”的怪象,針對這類情況,本文剖析了作文教學改革困境,闡述了加強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對策。
關鍵詞:作文教學;難題;鄉土資源;提升作文能力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小學階段是培養和發展學生作文能力的最好時期。我們教師積極探索了提升學生作文水平的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作文教學中也暴露了很多新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教育改革的進程,也阻礙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一、當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問題
1.學生怕寫作文
無話可寫。作文是有感而發,是寫作者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是內心的積累受到某種東西的觸動,產生的情感激蕩,有一種想表達的欲望,不吐難受。現實是學生心里空落落的,就是想寫也沒東西可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更何況我們的學生還不是巧婦。面對作文學生是咬著筆頭,搜腸剮肚,實在是寫不出一個字,老師硬逼著完成,沒辦法,只好這兒抄點那兒抄點,東拼西湊勉強成文。哪來內容充實,更不要說真情實感了。
有話難寫。也有學生心中有話想要表達,想要寫下來,與別人分享,可寫不出來,字詞枯竭!春天來了,大地復蘇,花紅柳綠,蜂飛蝶舞,學生能感受,心里也知道春景美麗。如果你問他們,家鄉的春天美嗎?他們都會回答,美!太美了!再問美在哪兒?多半是睜著圓圓的眼睛,不知所云。學生對于鄉村美景確實是他們的切身感受,是親眼所見的各種景物在頭腦交織薈萃思維的結果,可學生缺少必要的詞語積累,沒辦法把這種感受的過程寫出來。
2.老師怕教作文
自己不會寫。在廣大鄉村的教育舞臺上,有一部分教師自己不會“寫”作文。不肯學習,懶于練習,守著陳舊的知識,自認為是傳世法寶,不思進取。全然不顧學生所在環境、年齡特點、認知程度,草草“完成”教學任務得了。作文教學常常是布置題目,找來幾篇范文念念,就算是作文指導了,剩下的就是學生自己作文。
無視“新課標”要求,貪大求全。作文是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有自身發展規律,“文字—詞語—語言—文章”環環緊扣缺一不可。小學階段語文的學習要求也是體現著這樣的規律,低段認字識詞,重點是說話訓練;中段開始寫話,以片斷訓練為主;高段熟練地寫話,謀篇布局,逐步訓練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我們有不少教師無視這個要求,盲目地貪大求全,三年級剛開始寫話就要求學生“開頭—中間—結尾”一個不落地完整作文,學生冥思苦想絞盡腦汁難能完成,時間久了學生畏懼作文,學生的寫作欲望無意之間扼殺在了萌芽狀態。
二、小學作文教學的改革困境
第一、作文教學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作文教學中有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滿堂灌形式開展教學,教學創新比較少,對學生的思想禁錮比較多。固化的教學模式和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態不對稱,這種不對稱,阻礙了學生作文思維的發展,很多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慢慢失去了作文寫作興趣,把寫作作為一種學習任務,強迫自己去完成。
第二、作文教學氛圍沉悶。雖然新課改和素質教育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很多地方已經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但是實際教學中還有教師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仍然是學習的“客體”,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學氛圍十分沉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教育的地位,學生沒有寫作的興趣。
第三、寫作脫離學生實際生活。單調的生活致使很多學生和社會環境相脫節。學生對社會現實理解不深,無法從自身角度出發,論述自己的觀點,只能為了應付寫作,胡亂捏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實,這樣的作文漏洞較多,難以打動改卷者的心靈。
三、加強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對策
祖國的大好河山,到處都有著現成的、取之不盡的作文素材:美麗而神奇的大自然、獨特的人文底蘊以及現代氣息,這些都是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但是如何利用這些鄉土資源,幫助學生找到寫作的切入點,是我們農村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
首先,要通過作文教學激發和提高學生寫作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寫作的動力。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比教授給學生一些寫作技能更為重要。學生有了寫作興趣,一般都會積極主動參與到作文教學中,教學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寫作學習就不再是被動應付的模式。而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教師應當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體育、戀愛、游戲、上網等,讓學生圍繞這些話題,進行深刻探討,并在課堂上講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師針對這些話題,進行適當點評,通過點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和價值觀念。
其次,要讓作文教學具有多樣性模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的教學應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新課標強調了學生在作文寫作中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學生在作文寫作中的自由性和創意性。根據新課標理念的要求,廣大教師應當打破傳統作文課堂的局限,開展富有多樣性的語文課堂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作文欣賞課、作文互評課、口頭作文課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發現寫作的樂趣。以作文欣賞課為例,在作文欣賞課上,教師可以從全班作文中,選擇一兩篇優秀作文,讓學生進行賞析,學生在逐一輪讀的過程中,領悟自己的作文與優秀作文之間的差距,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修改,從而提升寫作能力。教師也可以從全班作文中,選擇一兩篇較差作文,讓全班學生扮演“讀者”“老師”“作者”等多重角色,作者對文章進行辯護,老師查找文章中的錯誤(如病句、錯字等),讀者對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膽質疑,通過學生的共同努力,提升這篇文章的整體水平。
第三,教會學生積累素材。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利用好入選教材的文質兼備的優秀文本,針對學生實際備好課,通過課堂閱讀教學,陶冶學生情操,指導學生閱讀,教給他們閱讀方法,課內拓展到課外,激發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擴大視野,豐富內在情感,不斷地積累素材,要求學生讀書動筆,勾圈點劃,摘抄優美句段,學習寫批注,寫讀后感,加強記憶。
四、充分利用鄉土資源,提升小學生作文能力
所謂鄉土資源,是指學校所在的鄉村地區范圍內的自然風光、鄉土地理、傳統文化、人文歷史、設施環境、民風民俗、經濟發展、生產生活經驗等方面可供教育教學的資源。
1.走近自然,使其有話可說
如上文分析,學生為作文而感到痛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腦海中寫作素材的缺乏。思維被禁錮在教室里,既缺乏真情實感,又枯燥、干癟。其實,大自然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多年積淀的鄉土文化,形成了它獨特的風格。教師可以有效利用本地自然資源,帶領學生走入大自然,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解放學生的思維。我們可以組織其參觀實踐、交流表達、動手嘗試,讓每一個學生用心靈與大自然對話。
2.尋找資源,使其有情可抒
古往今來,故鄉一直是文人墨客們的牽掛,將此資源用在作文教學上,也同樣可以成為教學的目標和方向。故鄉的一切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農村的孩子自然也不例外。他們在野外玩泥巴、捉蛐蛐、做游戲……在我們看來無趣的事情,在孩子們看來卻趣味無窮。另外,相對城市而言,鄉村的人際交往更坦率,更純真,更人性,“桃花源”式的人際氛圍更有利于學生的人格養成。農村過節,有自己的方式:逢年過節,農民們總會殺雞宰鴨、捕魚撈蝦,走鄉鄰、訪親友,喝上兩盅,常常樂得開懷大笑。還有更具地方特色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等在不同的時節,農民用的是不同的慶賀方法。教會學生捕捉生活樂趣,使其有話可說,有話可寫。
3.結合時代,使其有感而發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新農村建設蒸蒸日上。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如深入周邊化工廠及自然水廠進行環境調查,采訪養殖能手和花木種植專家。孩子們帶著問題深入各實踐基地,了解環境污染及排污措施,使他們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以獲取信息,主動學習,了解現狀的同時更觸發他們長遠的思考,還可以激發他們為家鄉而驕傲,為家鄉而努力的熱情。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學生自然有物可寫、有事可敘、有感可發,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簡介:
周虎(1979--)男,漢族,四川省達縣人,四川達川區龍會鄉中心學校,一級教師,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