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政
摘 ? ?要: 隨著十八大將立德樹人作為黨的根本任務,關于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提出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加強優秀文化繼承與發展和重視文化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更好地在立德樹人視野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
關鍵詞: 立德樹人 ? ?文化自信 ? ?提升路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一個人的文化素養與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法隔離開來,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其實是在強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未來的接班人,承載著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希望,大學生是立德樹人的重中之重。文化自信是道德教育的基礎,當代大學生面臨著文化精神的遮蔽、文化內容的虛化和文化創新的欠缺等方面的問題,在立德樹人視野下探索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立德樹人視野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實意義
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實意義所在是從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和立德樹人過程的實施兩個方面體現的,只有重視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實意義,才能更好地為立德樹人服務。
1.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需要
今天提出的“立德樹人”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的背后承載著濃厚的中華文明積淀,是我黨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提出的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重要理念,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動力。立德樹人所立的是崇真向善之德、培育的是中國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魂之底色、育之方式和精神支撐,這就決定了立德樹人必須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2]。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2]如果走中國道路,就離不開哲學精神的引導、歷史經驗的鏡鑒和文學力量的推動。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動力,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不能缺少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
2.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是踐行立德樹人內涵的要求
立德樹人實際是用傳統的經典文化沁潤感化學生,讓他們在文化教育中產生共鳴,從而培養文化自信,內化為自身優秀的文化品格,使大學生能堅守和傳遞文化品格。道德教育通過“潤物細無聲”這樣一種方式,潛移默化地發揮在思想領域內熏陶的功能。利用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底蘊進行立德樹人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立德樹人內涵的踐行離不開利用傳統經典文化進行道德教育,離不開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在認識上的自信;讓大學生在文化教育過程中產生共鳴,離不開大學生對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充分自信;踐行立德樹人內涵的要求,離不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
二、立德樹人視野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問題分析
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建立要經歷一個多層次和多維度的漫長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首先應當考慮的是立德樹人視野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時具體有哪些方面的問題需要重視和解決。
1.文化精神的遮蔽
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曾提請注意:“現代化所帶來的傳統文化和文化特質的一種斷裂”[4]。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與其父輩大不相同。在經濟建設時期,一些家長輕視了對子女文化精神的塑造。另一方面,外來文化的輸入不可避免帶來不同的文化精神輸入,其中的糟粕會影響大學生的文化精神。
2.文化內容的虛化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一些學校為了升學率而出現了急功近利的行為,具體表現為以應試教育為主導,片面專注于提高學生的應試技巧。這種教學實踐輕視了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未能認真向學生闡釋我國傳統文化內容中蘊含的崇高的人文涵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獨特的民族精神。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一些大學生不能保持揚棄的態度,導致傳統文化的主流地位弱化,文化內容的認同感缺失。文化內容的虛化,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的負面作用是很大的,不能正確認識并糾正就無法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
我國國學經典著作融匯了前人無窮多的智慧,但是在中國大學課堂中卻逐漸淡出,這是十分可惜的。國學經典中承載著豐富的傳統美德,學生在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塑造人格,學生素養也不斷提高。如愛國報國、誠實守信、仁愛友善等,都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高考后,大學生很少再接觸國學經典,大學課堂以專業課為主,系統地學習國學經典難以實現。久而久之,會造成大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認識不足,這對我國文化內容發展不利,易造成文化內容的虛化。
3.文化創新的欠缺
文化發展是文化富有創新能力的表征,也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體現。文化創新能力決定了文化發展水平,也決定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當代大學生不僅應該具備吸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和書本知識的能力,更應該學會轉變學習思維和思考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改革開放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對教育、科技、人才等存在錯誤的觀念,制約了我國的人才教育,使我國的人才提供出現斷層,大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受其影響較大。通過修復國民教育道路,我國大學才逐漸開始系統、科學和有序地培養人才,回頭看這十多年的變化,在大學擴招政策實施的背景下我國接受大學教育的人數和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數都漸漸增加。但是,從人才教育方面和培養方向來看,以往的教育理論和不合時宜的人才培養模式都制約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這里就不得不提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認為“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能夠培養出杰出人才的辦學模式必然鼓勵個性,鼓勵與眾不同,要求“你必須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5]。不突破以往教育理論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制約就無法增強大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文化發展水平就不會得到提高。
三、立德樹人視野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選擇
在分析了以上各種問題后,可以認識到這些問題是在如何堅持指導地位、優秀文化繼承與發展和大學生創新能力所做的工作有所不足。我們可以積極探索立德樹人視野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
1.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文化自信,我認為是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構成的,它的形成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一代代共產黨人在一步步建設中國的具體實踐中的成果,是在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思想的基礎上,同時處處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深厚。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如果我們不信仰、不堅持馬克思主義,國家就會變質,就不能被稱之為社會主義國家。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多次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論述和強調。他告誡全黨:“沒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理想,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7]
想要做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地保持對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自信,時刻重視并糾正“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8]的狀況,黨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領導需要不斷加強和改善,始終凸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中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時刻警惕馬克思主義被別有用心之人邊緣化、西方化的傾向。推動國內更多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工作,強化他們的學術責任,以他們的學術成果加強和鞏固大學生的共同思想基礎。
2.加強優秀文化繼承與發展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史是民族文化不斷傳承、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過程。近現代中國的發展史表明,每個中國人都擁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價值理念與立德樹人有許多相通相容的地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思想源泉,培育和踐行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營養和道德力量,結合時代要求,積極深挖其思想精髓,并與時俱進,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立德樹人視野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肥田沃地。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需要我們不斷吸納外來文化,文化一方面體現了民族的傳承性和延續性,另一方面體現了各民族之間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特性。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需要共享人類文明的成果,不斷進行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外國的進步文化我們可以融合與借鑒,從而推動自身文化發展和繁榮。如果要想創造出更多的先進文化,就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蓬勃發展,增強我國先進文化的生產力,為大學生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接連不斷的推動力。回顧世界文化發展的歷程可以得知文化發展具有固有的規律,伴隨著文明的進步,文化的融合與借鑒需要打破地域限制和民族限制。
高校在教育和培養大學生時,注重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國學經典的教育,讓他們認識到祖先輝煌的過去與無窮的智慧,培養他們應對已知和未知的機遇與挑戰的信心。大學生作為比較有覺悟、有社會責任感的群體,在立德樹人視野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對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讓大學生在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真正做到傳統文化外來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3.重視文化創新能力的培養
文化的靈魂是創新,我們強調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質是在談文化創新能力,一切文化的創造都離不開創新能力的推動。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認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的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9]這里的“能力”自然包括文化創新能力,但文化創新能力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創新型文化人才身上。當前,我國大學生在創新能力方面無法達到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與亞洲一些新興國家相比也是較弱的。原因之一是忽視以按照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教育和培養大學生,因此,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圍繞人才教育和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開展,重中之重是改革學校教育模式,加強對學生創造能力、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在課堂上,要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學生要對課本知識和老師的講解批判性地吸收,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在正確的前提下保留自己的判斷。課外,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鍛煉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的勇氣,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生應該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平時學習與生活中學會用理性的眼光辨別哪些值得學習與借鑒,哪些不值得學習與借鑒,只有這樣才會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強化大學生文化探究意識,只有激發大學生對文化探索的興趣,才能培養大學生有意識的文化探究行為,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這就要求大學生多參加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不能把學生困在教室和圖書館,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激發大學生的文化創新靈感,使他們的文化創新思維空間得到拓展,培養文化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2]張利明.立德樹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述論[J].社會科學研究,2016(06):143-147.
[3]沈壯海,王紹霞.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學生的文化認同[J].思想理論教育,2014(3):15-21.
[4]趙紫玉.淺談外來文化沖擊下當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6(11):48.
[5]徐家林.增強文化創造活力的三個向度[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06):188-19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7]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16(9):1-5.
[8]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9]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
[10]王先海.傳承中華文化經典落實立德樹人大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2-25(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