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婧
摘 ? ?要: 為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確保人才培養質量,位于高校思政教育第一線的輔導員群體,必須認清當代大學生在新媒體背景下產生的新問題,有針對性地提高輔導員的職業能力。要明確思政教育的主線,進一步精準輔導員的職業定位,利用新媒體以更好的形式開展思政工作;要終身學習、加強理論研究,不斷探索創新工作方法,結合新媒體背景下的學生特點,以新媒體為武器,切實履行輔導員的使命。
關鍵詞: 新媒體 ? ?輔導員工作 ? ?職業能力
高校思政工作是當下高校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方向等問題,長期以來,國家十分重視高校思政工作,著力加強高校思政師資隊伍建設,在輔導員配備、培訓,保障輔導員待遇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輔導員隊伍也真正成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排頭兵”,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沖在前列。
高校思政工作是一種意識形態工作,其受時代特征影響較為明顯,形式變化較為靈活,高校輔導員必須端正學習態度,與時俱進,才能適應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將高校思政工作任務落實好。
近年來,新媒體的迅速崛起成了當前輔導員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時代背景,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學生群體形成了新特征:網絡輿情問題的出現,信息獲取渠道多而雜、思潮更活躍獨立思考意識更強、個人人格塑造和成長與信息載體發展不同步等,這些問題值得思政工作者廣泛思考和深入挖掘,為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參考。
一、新媒體影響下當代大學生的新特征
針對新媒體背景下輔導員面臨的情況與問題,已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關注,研究成果頗豐,有研究指出:“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輔導員能否適應新媒體發展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變化的新要求,不斷提高自身媒介素養,將直接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輔導員提高媒介素養的緊迫性表現在以下幾點:高校輿情的正確引導需要輔導員不斷提高媒介素養,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的需要,培養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需要。然而,一些高校輔導員存在媒介意識不強,媒介應用能力不足,大學生媒介素養培養不夠等問題。為此,高校要采取以下措施:增強對媒介的認識、把握和引領,提升輔導員的媒介應用能力;重視媒介素養培訓,普遍提升輔導員的媒介學習能力;建立媒介素養長效發展機制,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1]需要認識到,提升輔導員能力和水平,增強輔導員對新媒體的適應能力和應用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深入研究新媒體影響下當代大學生的新特征,并有效把握這些新特征,同樣重要。
一,網絡輿情問題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助推下如井噴式出現,學生和廣大媒體平臺熱衷于依托新媒體平臺發布消息,這無疑是信息交互更加便捷的體現,但同樣的,一些偽造的或者以偏概全的輿情借此機會霸占網絡視聽,造成負面影響力,以假亂真,對學生個人、學校或其他當事人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在新媒體的助推下,網絡輿情變得愈發多樣且不易控制,這對高校輔導員是一個大的挑戰。
二,新媒體背景下的學生思潮更活躍,獨立思考意識更強,當下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我國近期和未來一段時間的思政工作將面臨新的問題。
三,新媒體背景下的信息獲取渠道多而雜,且個人人格塑造和成長與信息載體發展不同步,換言之,在海量信息的沖擊下,剛剛步入成年或尚未步入的大學生,人格尚不成熟,一些學生容易偏聽偏信。個人人格塑造的速度,遠比不上海量信息以各種方式輸入學生大腦的速度。因此,新媒體背景下良莠不齊的信息爆炸,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負面影響。
上述情況是新媒體背景下的產物,但不意味著新媒體的發展是錯誤的。科技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如何趨利避害,從輔導員的角度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抵制新媒體的不良影響,是我們需要進行重點研究的問題。
二、通過新媒體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高輔導員素質
新媒體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適應當下大學生特征,充分認識到思政教育重要性,未來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思路。有學者對新媒體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出了看法,認為“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在網絡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高校輔導員學生思政工作已經不能夠滿足于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及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需求。由此,探索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學生網絡思政工作的路徑已經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課題”[2]。繼而“探討了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學生思政工作網絡拓展的必要性,然后就當前高校輔導員學生思政網絡拓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給出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學生網絡思政工作的優化路徑”[2]。事實上,新媒體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注重兩方面:一是要有效結合前文所提到的當代大學生現狀,二是要緊緊圍繞思政工作這一中心。
有效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現狀,針對上述問題提高自身能力,做到“不打無準備之仗”,做好網絡輿情的監管,保持關注,網絡輿情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主流信息渠道不暢通,當學生訴求得不到回應,疑問得不到解答的時候,不良的網絡輿情就容易產生,因此管控網絡輿情不僅要治標更要治本,輔導員要掌握學生的訴求與疑問,打通與學生交流的渠道。還要聯絡各個與學生相關方的部門,借助新媒體平臺開放官方網絡渠道,對謠言和錯誤輿情起到“不管自控”的作用。針對海量信息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同理,主流思想占領各個新媒體平臺主陣地,借助自身內容優勢,大力宣傳,形成體系、合力,不斷增強對學生接受的信息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緊緊圍繞思政工作的核心,是輔導員職業的要求。有學者指出:“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新媒體環境對輔導員工作能力、新媒體素養和工作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給輔導員日常管理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職業壓力……新媒體環境下輔導員的職業壓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壓力源從高到低分別為知識危機、新媒體負面效應、工作難度與負荷和新媒體技術壓力;輔導員職業壓力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壓力源的個別維度在年齡、婚姻、職稱和所帶學生數上有顯著差異。”[3]由此可見,在新媒體背景下,如何克服重重壓力,切實做好思政工作,是所有輔導員都面臨的重要問題。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輔導員應當經營好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政平臺,利用新媒體的形式,傳播思政內容,不斷留意學生的關切與需求,加強對學生的理論指導。此外,還要堅持線上與線下結合,筑牢思政教育的線上線下陣地,不斷拓寬思政教育的覆蓋面,提高思政教育的影響力。
三、加強理論研究,探索創新工作方法
“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需提升媒介素養,才能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學生。但部分高校輔導員的媒介素養尚存在不足,直接影響到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本文試探性的從輔導員自身層面、高校以及政府三個層面來采取相應措施,旨在提升高校輔導員的媒介素養”[4]。提高媒介素養,增強輔導員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能力,首先要以扎實的理論功底做支撐,其次要探索創新工作方法。
理論研究是實踐的先導,正確的理論能夠有效指導實踐,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更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對于我國的政治理論要有深入而準確的把握。此外,還要對時政熱點和大政方針做到敏銳的把握,這些理論積累是把握學生關切,有效構建新媒體思政陣地的關鍵點,因此無論在何種時代背景下,輔導員都必須加強理論學習,用理論武裝自己。
探索創新工作方法,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以創新意識武裝頭腦,培養創新精神,在工作中敢于提出新方法、新思路、新觀點,以創新指導實踐,高校輔導員總體的年齡不大,思維較為活躍,要將扎實的思政理論功底與發散的創新思維相結合,不斷探索工作方法,盤活思政教育的大棋,不斷提升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提高媒介素養,增強輔導員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能力,首先要以扎實的理論功底做支撐,其次要探索創新工作方法。將兩者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和挖掘新媒體平臺對于輔導員工作的意義與價值,不斷應對新時代給予輔導員隊伍的新挑戰,將我國高校思政工作落到實處。
當代大學生在新媒體背景下產生的信息獲取渠道,多而雜。他們的獨立思考意識更強。個人人格塑造與信息載體發展不同步的狀況明顯,這就要求輔導員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有針對性地提高輔導員的職業能力,要明確思政教育的主線,進一步明確輔導員的職業定位,利用新媒體以更好的形式開展思政工作;要終身學習、加強理論研究,不斷探索創新工作方法,結合新媒體背景下的學生特點,以新媒體為武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切實肩負起作為高校輔導員的重要責任。
參考文獻:
[1]徐堅.新媒體環境下提升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的對策研究[J].教育觀察,2018,7(23):95-97.
[2]金惠怡.論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學生思政工作路徑的拓展[J].科技資訊,2018,16(23):245-246,248.
[3]蔣林娟.新媒體視域下地方高校輔導員職業壓力調查研究[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90-95.
[4]伍紅梅.基于新媒體視閾下的高校輔導員的媒介素養培養路徑[J].經貿實踐,2018(1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