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武
摘 要:對網絡空間思想行為邏輯的深入理解,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所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由于網絡空間的獨特性、虛擬性和復雜性,以及人們在網絡空間思想行為的碎片化、不確定性和多樣性,增加了網絡空間思想引導的難度。因此,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界需要建立相應的研究框架,深入分析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為網絡空間的思想引導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空間;思想行為;思想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3 — 0042 — 04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人類社會已然步入一個網絡時代,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方式,正在逐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體,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解析也成為當前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重點話題。卡斯特認為,互聯網已經構建了當今時代人們社會生活的全新場域,將人們的生活和行為大大拓展,由此形成了各學科研究的一個全新的領域。〔1〕 但是,互聯網不只是簡單拓展了人們社會生活的領域,有學者認為,它“不只是外在于我們的媒介,而且是把我們吸納進去的空間”〔2〕,在網絡空間中,人們的思想行為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因此,互聯網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都納入到了一個全新的虛擬場域,二者的界限被完全打破,其行為選擇和思想傾向都出現了新的特征和不同于傳統的邏輯過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就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網絡空間中思想行為研究的重要性
在泰普斯科特看來,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模式,其主要是促使了一種新型居民的誕生,他將其命名為“連線”居民,也稱之為網絡世代,他們最主要的特點是成長于數字化時代,其成長歷程完全不同于其父輩們,在學習、游戲、溝通、工作和團隊建設方面,他們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最終呈現出的是網絡世代獨有的生活模式與意識形態。〔3〕可見,網絡不僅僅只是工具那么簡單,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研究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探索思想行為的引導策略,這對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既重要又關鍵。
首先,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研究,有助于厘清網絡空間思想行為的邏輯及其特征,為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如果說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使用,人們的思想行為正在發生著一場革命性的變化,那么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隨著技術形態的不斷變遷、虛擬空間的介入、海量信息的傳播,人們的思想行為引導變得越來越去中心化,互動性、多元性、個性化的特征不斷顯現。正因為如此,網絡空間中人們的思想行為出現了一種流動空間與無時間之時間的交織影響狀態,這種狀態消解了現實社會生活中對人類思想行為的各種限制,這意味著人們能夠擺脫現實社會身份的制約,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關注各類信息并從事各種行為。這些最終都會對人的思想行為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有助于把握網絡時代人的思想行為面對互聯網時發生發展的邏輯及其特點,優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其次,對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的研究,能夠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向前發展。網絡技術的使用是人類科技的創新和進步,它必將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然而,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挑戰也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面對互聯網,人們首先要做的不是盲目地去應對,而是對人們思想行為傾向及其特征做出合理的解釋和分析。這樣構建一個有深厚理論思考和實證研究作為支撐的概念分析框架就是必須的事情。同時,網絡空間中人們思想行為的變化必然要求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工作體系作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大大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進步。
再次,對網絡空間思想行為的研究,有助于為網絡社會治理相關政策的出臺奠定理論基礎。互聯網使用的實質是人們進入一種虛擬空間,現實社會的制度規范對人的約束作用失去了原有的效果,現實情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人思想行為的引導,在網絡空間中的作用也會大打折扣。特克認為,進入虛擬空間的行為,引發后果是改變了我們原有的各種社會關系,也改變了我們的自我意識與認知理念,在網絡空間沒有簡單而純粹的壞消息,也沒有簡單而純粹的好消息。〔4〕 由于虛擬空間的思想行為表達具有匿名性、虛擬性和身體不在場等特性,這使得人們對其引導和控制難度增加,人們的思想行為在被受他人影響的同時,也在影響他人。因此,加強對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研究,不僅能為網絡社會治理部門和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依據,制定切實可行的網絡社會治理方案,同時也有利于促進網民網絡素養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網絡空間中思想行為研究的理論取向
對于思想與行為的研究,不同學科基于不同的理論視角有著不同的解釋。行為科學視行為是人與社會環境交互的產物。心理學將人的行為理解為人體感官對于外部刺激的反應,思想與行為表現為人的一種心理特征。社會學中人的思想與行為實則表現為一種行為發生的過程。韋伯認為社會行為是社會學研究的一個主要議題,試圖對人類的社會行為過程和結果進行因果性說明和解釋性理解。〔5〕制度經濟學則強調人類的行為是通過創造各種有意義的符號而與世界的交互作用。〔6〕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中,思想則是行為的先導,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發生,所以人們可以通過人的思想來預知人的行為。
從各學科關于思想行為的理解可見,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準確把握人們在網絡空間中思想,就必須關注并研究人的網絡行為的表現與發生,正如張耀燦所說,“人的思想指引人的行為,并通過人的行為體現。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為時,不僅要看到個人和個人行為,而且要看到個人及個人行為的背景,即一定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7〕 對于思想行為的研究來說,必須設計合理的研究框架和指標體系來把握人們網絡空間的行為表現,從中分析其思想實質。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學所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就是我們以什么樣的理論視野來分析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
由于互聯網技術仍然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當中,其對人的思想行為影響還需要不斷地去探究。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廣泛使用,將人們的思想行為納入到一個與媒介技術相關聯的語境之中。所以卡斯特強調,當技術與社會辯證互動且緊密結合在一起時,技術就是社會,這意味人類步入了一個虛擬社會或網絡社會。〔8〕湯普森概述了關于大眾傳媒及其影響的各種相關理論,運用深度解釋學模式對意識形態與大眾傳播之間的關系作出詳盡而不同的解釋,認為大眾傳播對意識形態有著深刻的影響。〔9〕貝克認為,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全新的建構主義時代,我們需要在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中嘗試用一種新的想象力建構新的概念和思考方向,“這種想象力對反思現代性的具體矛盾和挑戰較為敏感,并同時非常周到和強而有力,以此打開學術常規沉溺于其中的抽象之圍墻。”〔10〕可見,互聯網使傳統的理論在很多方面失去了其原有的解釋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方式方法也不例外。對于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言,想要提升思想與行為引導的實效性,必須打破傳統,重新構建引導方式。一方面要從受教育者自身出發,分析他們對自身網絡空間行為的主觀理解;另一方面要從網絡空間這一虛擬情境入手,分析網絡空間的社會特性對人們思想行為的制約與影響。
到目前為止,各學科都在用自己的學科話語闡釋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都在研究人們關于互聯網的使用方式、網絡空間的交往模式、網絡的社會影響、網絡空間的身份認同、網絡話語、網絡文化、網絡空間的社會參與等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視野下,這都是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問題。然而,由于互聯網技術仍然處于迅速變化發展的過程,其社會影響并未充分展現,而且人們的網絡空間的行為模式也處于一個迅速變化發展的過程,因此對于互聯網的廣泛使用所形塑的種種思想傾向和行為選擇,各社會科學的研究仍然沒有擺脫零散、片段的局限性,還未形成系統整體的思考研究,相關概念也可操作性不足。確切的說,在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的過程中,各社會科學關于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研究還沒有形成較為普遍認同的研究定位和相關議題,即使在同一個學科領域內,甚至也未能形成被大家認同的問題意識和確定的概念界定,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來說,這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契機。
從理論視角上看,目前各類學科對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研究,主要包括兩種基本視角:一種是將已有各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及其具體研究問題運用到網絡研究之中,其主要目的是對已有學科理論、研究方法進行驗證、補充和修改。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而言也是如此,研究者主要關注網絡時代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受到了哪些挑戰、需要如何調整與改進。這種研究取向的優點在于對傳統學科理論的檢驗與進一步發展,但卻無法突破傳統學科理論范式的制約,創新點嚴重不足。另一種研究的理論取向是強調網絡空間的新特性,在研究范式上努力實現突破傳統學科思維的定式,提出新的概念、問題和相關研究假設,由此分析互聯網這種新事物及其廣泛使用對人們思想行為的重塑。這種研究取向的優點是較好地總結概括了網絡空間的新特性以及人們思想行為的新變化,但其不足之處在于網絡思想行為的虛擬性與現實行為之間的復雜關系或多或少被簡單化了,且實證研究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相關研究也特別強調網絡空間人們行為的新特性,重點關注網絡技術的廣泛使用將人們納入到一種虛擬空間之后,現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對人們思想行為方面的引導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
三、網絡思想行為研究的主要議題
國內外關于網絡技術的社會科學研究涉及到諸多學科,如傳播學、民族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等。可見眾多社會科學都在盡力回應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對人們思想行為的影響,因為互聯網將人們納入到一個全新的語境之下,各學科必須面對這一社會事實并反思其現有的各類知識形態。雖說各學科在問題焦點、理論視角、研究議題及概念界定等方面各有其側重點,但交叉和重疊往往不可避免。因為網絡技術囊括了以往所有媒介的特點,它的存在不是為某一個目的或某種需求,而是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總的基礎結構。所以說,不同的學科目前對網絡空間的社會特性與網絡文化的各類議題雖然研究路徑和側重點有所差異,但更多的體現出的是在關注焦點上的交叉重疊性甚至整合性。對國內外關于網絡時代的特征與網絡文化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之后,顯而易見的共同研究主題是:網絡空間的特性解讀、網絡使用行為研究、網絡空間的參與行為研究和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后果及引導研究。
第一,網絡空間的特性解讀。互聯網不僅僅只是一個信息交流媒介,而且是一個社會互動平臺,正是在這樣的社會互動中,人們的思想行為在各種社會思想交互影響下發展變化,每個人的思想行為既影響著其他人,反過來也在被受影響。要深刻理解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邏輯,必須首先要明確網絡空間的特性及其涵義。在波斯特看來,當電子媒介參與人們的日常社交時,媒介語言的多變性消除了原來中心化的格局,并消解了原來的自我意識感,從而重新構建了信息語言模式下的人與社會的關系。〔11〕麥克盧漢認為,互聯網帶來了一種無地點的新的行為場域,并將人們互動前后臺關系、私人與公共的關系交融了在了一起,從而使一種新的行為模式最終得以產生。〔12〕可見,虛擬性是互聯網最典型的特點,傳統的語境理論對于當今社會已經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解釋力,需要根據現有的變化對其進行必要的補充與修正。所以,對網絡空間的認識需要一種思維模式、一種理論范式以及與一定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諸多要素相聯系的理論視野,因為網絡空間是一種全新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框架,思想政治教育學也必須面對這一點。
第二,網絡使用行為研究。關于互聯網的使用行為研究,國內外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主要包括互聯網的使用類型、使用方式等的調查與分析;主要研究互聯網的介入,對人的工作、生活、學習習慣和方式的改變。此類調查一般都將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們對于電腦和手機等媒體工具的使用行為。二是人們對微博、微信、QQ等軟件的使用行為等等。三是特殊群體、邊緣群體、弱勢群體、少數群體的互聯網使用行為等等。但這些研究僅僅是在描述和解釋,還沒有意識到網絡使用過程中的思想與其行為之間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學必須認識到這一短板,從學科自身的使命出發,研究網絡的使用行為及其引導策略。
第三,網絡空間的參與行為。當前學界關于網絡參與行為研究主要側重于理論上的梳理與分析。李一在他的研究中,通過虛擬行為與現實行為的比較,最終將網絡行為的特征概括為六個方面:形態的隱匿性、場域的流變性、生成的技術性、內容的多樣性、方式的間接性和本質的社會性。〔13〕屠忠俊和吳廷俊對網絡傳播中網民的行為進行了分析,認為網民的網上行為主要包括娛樂消遣、通信聯絡、張貼言論、互相交流和主動交流五種基本方式。〔14〕黃少華分析了青少年網絡空間的社會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認為青少年網絡空間的行為邏輯呈現出超文本的特性,與現實社會行為發生了某種程度的結構斷裂。〔15〕然而這些研究主要是想通過人的網絡行為來闡釋網絡空間的特性及其與對人們社會行為的重要影響。相比其他學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學更加強調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行為過程中,如何通過現實的思想引導最終對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加以引導,但是到目前為止,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呈現出比較權威的成果,此領域還有待于我們繼續探索。
第四,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后果及疏導研究。隨著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也引發了一系列的行為后果和社會問題,這些負面后果已然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門話題。思想政治教育學界關于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后果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1)網絡互動中的思想與行為引導失效問題;(2)互聯網使用中的暴力表現;(3)互聯網使用中的沉溺現象。各學科普遍認為互聯網深刻改變了人類的思想行為,人們的社會交往、消費娛樂、文化表達和社會參與等方面均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學關于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疏導研究,主要是探尋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思想行為引導方面存在的問題與本質,試圖探尋改進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為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引導提出必要的應對策略。
綜上所述,目前學界關于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但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視野去研究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及其引導問題的成果并不多見,相關研究也沒有形成成熟的分析框架,還需要在各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分析框架和指標體系體系進一步展開研究。
四、結語
網絡空間的獨特性、虛擬性和復雜性,以及人們在網絡空間思想行為的碎片化、不確定性和多樣性,使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相關理論面對網絡空間受到了一定的挑戰。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們對網絡空間思想狀況理解與引導的難度性,加之在思想政治教育學領域,目前尚缺乏關于網絡空間思想行為引導的相關理論框架。就目前已有研究來說,一個最主要的缺陷就是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研究或多或少被簡單化了,由此導致了關于網絡空間思想行為研究存在的兩個基本缺陷:一是實證調查與理論建構相互脫節,各類簡單化的理論闡述不能準確描述網絡空間人們思想行為的基本邏輯,就無法指導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二是學界在缺乏大量實證調查資料的支撐之下,就開始了理論構建研究,事實上,關于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及引導研究在理論上缺乏以定量研究為基礎的深入分析與系統研究。因此,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界所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對人們在網絡空間的思想行為表現及其邏輯進行深入剖析。
〔參 考 文 獻〕
〔1〕〔8〕M·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九,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黃后銘.模控空間(cyberspace)空間特性:地方的移除或取代〔EB/OL〕.http://inf.cs.nthu.edu.tw/cbmradm/conference2000/read&respong.htm.
〔3〕D·泰普斯科特.數字化成長〔M〕.陳曉開,等,譯.長春: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4〕S·特克.虛擬化身:網絡空間的身份認同〔M〕.譚天,等,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5〕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6〕柯武剛,史漫飛,等.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7〕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9.
〔9〕J·B·湯普森.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M〕.高铦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10〕U·貝殼.世界風險社會〔M〕.吳英子,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173-174.
〔11〕M.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M〕.范靜嘩,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2〕M.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J〕.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3〕李一.網絡行為失范及其社會控制〔D〕.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2005.
〔14〕屠忠俊,吳廷俊.網絡新聞傳播導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15〕黃少華.網絡空間的社會行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