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郝獻琪
[摘 要] “精準扶貧”作為各項扶貧工作的重點,在高校資助育人中也有體現。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不僅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部分,更是促進教育公平,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的重要扶貧工作。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新時代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必然迎來新挑戰(zhàn)。而將“精準扶貧”這一理念深化到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中無疑是面對挑戰(zhàn)的新思路。通過對長春市8所高校發(fā)放調查問卷并深入貧困縣進行入戶走訪,對資助管理工作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困難等級認定制度缺陷、重物質輕精神、資金來源較少等問題,提出從頂層設計、思想教育、社會參與的對策,助力高校精準資助育人體系的完善。
[關鍵詞] 精準扶貧;高校大學生;資助育人
[中圖分類號] F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9)03-0132-03
一、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引入精準扶貧理念的內在邏輯
新時代背景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各行各業(yè)都取得了飛速的發(fā)展。但在絕大多數貧困地區(qū),大學生上學難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上學難”不僅成為高校大學生生活經濟上的困難,還成為思想上的負擔。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而在高校學生工作中我們發(fā)現,仍有一些助學資金發(fā)放不精準、重物質輕精神的問題。高校扶貧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針對家庭經濟條件困難且思想上有負擔的大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幫助。此時,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引入精準扶貧理念,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高校資助育人中的精準扶貧如何理解
精準扶貧最早源于習近平2013年11月的湘西考察之旅,“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是當時提出的扶貧內涵。著名學者汪三貴(2015)指出,精準扶貧最基本的定義是扶貧政策和措施要針對真正的貧困家庭和人口,通過對貧困人口有針對性的幫扶,從根本上消除導致貧困的各種因素和障礙,達到可持續(xù)脫貧的目標。鄭曉茹(2019)認為,精準扶貧其實已經超越了單純脫貧的含義,而被賦予了更多的時代內涵。在教育領域中,學者王嘉毅(2016)認為,教育支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是要采取特殊措施、精準發(fā)力,暢通貧困學子縱向流動渠道,擴大資助幫扶政策覆蓋面,而且,他還強調各項支持政策既要有利于貧困家庭子女自強自立,還要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總的來看,各界學者對精準扶貧的界定各不相同,但有共性之處。綜上,筆者認為,高校資助育人中的精準扶貧,一方面是資助政策要精準,要讓助學資金、助學優(yōu)惠政策等落實到真正貧困的學子身上,另一方面是精神育人要精準,對于思想上有困難、學習上不努力的貧困學生,要精準發(fā)力,既要扶貧,又要扶智,更要扶志。
三、調研的基本情況
為深入了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筆者的調研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長春市凈月大學城內吉林財經大學、吉林農業(yè)大學、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長春中醫(yī)藥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8所高校進行了走訪,并發(fā)放調查問卷,對每所高校的“獎、勤、補、助、貸、減(免)”六大資助體系進行了深入了解。二是參與了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作為入戶調研員深入黑龍江省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拜泉縣進行入戶走訪,對家中有大學生的農戶做了詳細了解。
四、高校資助育人中實施精準扶貧的難點與問題
(一)高校貧困生家庭經濟困難等級認定制度的完善存在難點
高校貧困生家庭經濟困難等級認定是各項助學扶貧政策精準到人的要害所在,助學資金發(fā)放精不精準,關鍵要看高校貧困生家庭經濟困難等級的認定。而在認定過程中,則出現諸多難點。
1.認定標準的設定存在漏洞。據調查結果顯示,貧困生居住在農村和鄉(xiāng)鎮(zhèn)的占大多數,在四分之三以上,但大中城市和縣城的貧困生數量也不在少數。而對比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及標準來看,大部分高校對貧困生的界定標準是統(tǒng)一的,但其中卻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居住地、戶口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由于學生家庭所在地區(qū)的消費水平以及學生所學專業(yè)所需的花費等不同,學生家庭所承擔的經濟壓力也相差甚遠。例如,家在大中城市的學生家庭比家在農村的學生家庭的花銷要多一些,而家在大城市的學生家庭的收入因為城市經濟水平高等因素也往往要比家在農村的學生家庭多一些等等。這些因素都應該被考慮到認定標準中去,但大多數高校卻忽略了這些因素,認定標準多以家庭收入、在校生活費等為依據,沒有考慮到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的經濟水平差異。
2.認定等級的方法存在難度。對于貧困生的界定,每個學校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都有自己的界定標準,但是這些標準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卻很難真正完全實施,大多表現為界定困難等級方法不科學。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有92%的貧困生所在高校是依據學生的實際家庭收入情況和每月的生活費支出來界定學生的貧困等級的,有78%的貧困生需要向學校上交有關行政機構開具的貧困證明。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校的學生資助管理部門卻很難準確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所以一般以貧困生填報的家庭平均收入和生源地所在地開具的貧困證明為依據。也有一些高校,通過學生在班會上上臺演講、同學進行民主投票的方式來界定貧困學生的困難等級,也就往往會出現聲淚俱下的同學得到票數多、平時在班級人緣不錯交往多的同學得到票數多的現象,但其是否貧困或困難等級是否符實則有待商榷。這種不嚴謹的界定方式,將很容易造成部分學生冒充貧困,渾水摸魚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使真正的貧困生失去得到資助的機會。但這種情況在各高校中卻普遍存在。而真正實地走訪、調查學生家庭困難情況的少之又少。
(二)對貧困生的資助偏重于物質而忽視精神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有84%的困難生在學校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很少,幾乎沒有。而且,大多數受資助的貧困生學習成績或者在校表現并不是很突出,有很多困難生受到國家助學金資助卻與同學互相攀比,大吃大喝。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家庭教育不到位之外,就是高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大多將精力集中在物質資助方面,而對精神方面的資助力度卻很小。這產生了兩個方面的弊端:一方面,相關資助行為本身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自卑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缺失更加劇了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另一方面,充分的物質資助和貧乏的精神資助也可能會助長部分學生的惰性,使其養(yǎng)成依賴資助的壞習慣,不思進取,也不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勤工儉學,因而成為思想上、物質上的雙困生。由此可見,在資助上重物質輕精神不利于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人才。
(三)助貧經費較少,資助力度上存在難點
通過調查發(fā)現,貧困生家庭月收入有44%在1000元以下,37%在1000-3000元,大多數家庭月收入在0-3000元之間。而貧困生的每月生活費有44%在1000-1500元之間,生活費在600-1000元的同學占到總數43%,并表示每天的飯菜營養(yǎng)較少,不敢買貴的。
當前高校的助貧經費主要來自于政府撥款、學費提成和社會捐助三個途徑。而就現實情況來看,由于貧困生基數大再加上物價水平的不斷攀升,使平均到每個貧困生身上的經費并不能滿足解困的需要,甚至顯得杯水車薪。總之,助貧資金并沒有起到其應有的助貧作用,只是起到暫時的緩解作用而已。
五、精準扶貧理念下對完善高校資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一個保障——頂層設計助力高校精準扶貧
在精準扶貧背景下,只有不斷完善認定制度,才能使助貧經費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大學生,使獎助學金更精準地發(fā)放到真正貧困的學生手中。首先,要豐富認定形式,提高認定材料的可信度比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前往學生家庭進行實地走訪,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認定方式;其次,要健全認定內容,要求學生在提交認定表格時附帶一些可以反映家庭真實情況的材料,盡量避免出現以偏概全的現象;再次,互聯(lián)網技術要引入資助育人工作,探索建立計算機網絡平臺,利用大數據來對學生提供的材料進行量化測評,體現科學性和公平性;最后,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使其思想覺悟得以提高,樹立實事求是的為人處事原則,舉辦相關的主題活動和講座等,宣傳資助對貧困家庭的重要性,以減少非貧困生冒充貧困,渾水摸魚的情況發(fā)生。
(二)一盞明燈——思想教育助力高校精準扶貧
在當前提倡精準扶貧的大環(huán)境下,精神扶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減貧與發(fā)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明確闡述了扶志的重要性,他說“我們堅持開發(fā)式扶貧方針,把發(fā)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既扶貧又扶志,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其發(fā)展能力,發(fā)揮其主體作用”。扶貧先扶志,首先要脫離貧困的精神才能真正脫離物質上的貧困,高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也是如此。高校應將物質資助與精神資助結合起來,鼓勵貧困生奮發(fā)進取。第一,學校應盡可能多的為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的崗位,讓其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培養(yǎng)其吃苦難勞的精神,樹立自立自強的觀念;第二,可以開展相關主題教育活動,例如素質拓展訓練營活動,引導他們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和正確的消費觀,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意識;第三,聘請相關心理專家,緩解學生心理上的壓力,幫助學生正確看待國家和社會對其的資助,以此為動力,發(fā)奮圖強,感恩社會,回報社會,奉獻社會。加強對貧困生的思想教育,促進其個性的健康發(fā)展。
(三)一團火焰——社會參與助力高校精準扶貧
從高校的角度來講,要想籌得更多的助貧資金,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加強與企業(yè)的合作。第一,高校積極尋求與一家或幾家企業(yè)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企業(yè)來冠名相應的助貧基金,這樣于企業(yè)來講,可以提高其知名度,還可以為其引入高素質人才。于高校來講,不僅解決了助貧經費的短缺問題,也拓寬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渠道。第二,對于各企業(yè)、個人熱心支持教育事業(yè)的行為要廣為宣傳,形成社會轟動,以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其中。總之,高校應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廣開助學渠道,籌集助貧資金幫助更多的貧困生。
六、結語
如今,扶貧工作不再是泛而廣,愈來愈趨向精而準。高校扶貧工作亦是如此,如何精準地資助育人,已是各高校扶貧工作的重點。通過對長春市凈月大學城內各高校的資助管理工作狀況的調查研究,以及對收回問卷、訪問資料的分析,發(fā)現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困難等級認定制度缺陷、重物質輕精神、資金來源較少等問題,并提出從頂層設計、思想教育、社會參與的對策,助力高校精準資助育人體系的完善。
但本次調研還存在許多不足,諸如資料不全面、一些受訪者對訪問敷衍了事導致數據不真等等。期望本文能對長春市各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提供改革靈感。
[參考文獻]
[1]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5).
[2]方思儀.精準扶貧背景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新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23).
[3]鄭曉茹.先鋒隊引領與賦力村莊:精準扶貧何以落地生根?——以湘西苗寨十八洞村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
[4]王嘉毅,封清云,張金.教育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J].教育研究,2016,37(7).
[5]習近平赴湘西調研扶貧攻堅[EB/OL].新華網,2013-11-03.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