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鳴野
摘要:大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和學生所形成的互動關系。良性的互動關系的主要表現是教師能夠積極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提出和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重視幾個方面的問題,即改變教學方式,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對學生的深入了解,對學生環境的認知,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等。
關鍵詞:大學課堂 師生交流 創造性思維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7-0194-02
大學課堂教學和中小學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區別,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師生交流對教學目的的意義不同:在中小學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基本知識的傳授,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主要圍繞所講知識的難點疑點展開;在大學課堂,除了傳授知識外,教學目的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能力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提出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大學教師在課堂的教學實踐中,必須將教學方法由中小學的居高臨下的灌輸式教學變成平等相待的引導啟發式教學。這樣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夠在課堂的教學實踐中營造一種輕松自然、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知識灌輸者,而更多的是一個知識與學術的報告人;學生也不再是一個對老師百依百順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一個以挑剔的眼光看待教師的思考者。當學生開始思考的時候,一個一個的問題就會被提出來,教師和學生就會在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密集的互動交流。這種質疑性的課堂交流對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至關重要。然而,在國內的大學課堂上,一個越來越讓人憂慮的現象卻是大學課堂的中學化:出于各種原因,教師越來越滿足于僅僅將所講課程的知識體系交代給學生;在學生方面,則出于考試拿學分的目的,所求者就是得到高分,甚至很多學生只要不掛科就得過且過了。上述現象和大學的教學目的背道而馳,應該引起教育界足夠重視。
其次,圍繞第一條所提出的教學原則,大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圍繞以調動學生思考積極性為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大學教學的每一門課程(一些選修課除外)都有教材,一些教材長期使用,受到廣泛推崇,一些教材則不盡如人意。不管教材質量如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不能照本宣科,一切唯教材是從。如果教師的講授僅僅滿足于解釋課本,那么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就會大大下降,甚至可能連最基本的教學效果都無法達到。因此,對大學教師而言,以教材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是登臺講課之前必須完成的任務,不管這種設計是書面的呈現還是內心的想法。在筆者看來,所謂教學設計就是對教材內容的一次再創造。通過這種再創造,冷峻嚴肅的教材變得活潑生動,從而降低甚至消除學生對大學教材的恐懼感并形成對所學課程的親近感。親近感一旦形成,學生就會主動關心所面對的課程的方方面面,產生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思考積極性的目的。
第三,為了做好大學課堂上的師生交流,教師在課前課后都必須做充分的準備工作。一般而言,教師和學生之間由于年齡、經歷、知識積累和世界觀等方面的差異,雙方之間存在程度不等的代溝問題。這一問題在師生關系中的基本表現就是初入大學的學生對與教師打交道多多少少都存在畏懼感,而對大學生活已經熟悉的三、四年級學生又很可能出于代溝的原因不愿意和教師打交道。兩種情況都會對課堂教學效果的達成產生不利影響。筆者認為,為了克服上述狀況,教師須在課堂之外下一點工夫。具體地講,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對所教授對象的情況有全盤的了解。這種了解的內容包括學生的年齡、來源地、專業愛好、業余活動、家庭狀況等。只有比較全面地掌握了上述情況,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才會有的放矢,找到他們喜歡的話題。對教師來說,千萬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大學生都是成人,認真學習積極思考是本分。恰恰相反,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處在少年與成人、稚嫩與成熟的過渡期,在心理上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體。由于具有這種特點,大學生對某一門課程的興趣很大程度上和授課老師與他們建立了什么樣的關系有關。因此,教師在與大學生交流時在內容上不要僅僅局限于學習,更要深入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交流的方式上要隨和活潑,平易近人。板著面孔訓話式的交流只會讓學生對教師敬而遠之。總之,只有和學生走近了,才能聽到他們心中的問題。
第四,大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堂交流時,還必須對學生環境有充分的認識。所謂學生環境,就是不同專業的學生群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氛圍。粗略來看,學生環境基本上可以分為理工科學生環境和文科學生環境兩大類(不包括大專院校)。這兩類學生由于專業的本質不同而養成了具有很大區別的校園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比較充分地體現在學生對各種大學課程的認知方面,比如理工科專業的學生雖然認為公共政治理論課是必修課,但多是從獲得學分的角度去看待這門課的,有些人也認可政治理論課和其他文科類課程的重要意義,但認為其意義的實現和自己未來的職業關系不大,而對自己來說更為重要的則是學好本專業的核心課程。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這類課程的老師在上第一節課時就發現了“一少兩多”和“一心多用”現象。“一少兩多”指帶課本的學生少,看外語的學生多,看自己專業課的學生多。“一心多用”指學生在聽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時注意力集中,而當其覺得老師所講內容自己不感興趣時則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其他事情”五花八門,可以是看別的專業書,可以是聊天,可以是睡覺,也可以是談情說愛,等等。在這樣的環境中,政治理論課和其他文科類課程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培養學生對這些課程的興趣,興趣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具體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的探討。因此,對公共政治理論課和其他通識性選修課教師而言,采取問題導入式的授課方式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對理工科專業的教師來說,由于所授課程事關學生將來的就業,學生一般對其重要性的認識都比較到位,上課的積極性都比較高,和老師交流探討的欲望也比較強。對這類教師而言,最重要的任務是解決學生如何由積極學習到積極創造的價值轉換問題。與理工科學生所不同的是,文科學生的各類專業從本質上來看都和自己的興趣以及未來職業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文科專業的特性也給學生養成了一種關注社會政治問題的校園價值觀。因此,文科專業的學生不管其對所學課程的認知狀況如何,其對課程所涉及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的關注度肯定要大大高于別的專業的學生,由此而導致他們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的積極性也會同時提高。由此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面對這兩大不同的學生群體所構成的教學環境時,要營造良好的課堂師生交流氛圍,不同的教學方式顯得尤其重要。
最后,要做好大學課堂上的師生交流,還要充分注意到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交際能力差異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大學課堂上,有的學生很活躍,從提出問題到參加課堂活動都表現得很積極。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總有一些學生在各方面都表現得很被動。被動的原因可能是交際恐懼、缺乏自信甚至是故意和老師對抗,等等。如果教師對課堂上這些疏離性的個體不予充分關注,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兩個漸行漸遠、互不認同的群體,兩者之間的關系或表現為冷漠,或表現為消極對抗。這種情況一旦出現,不但會大大影響學生之間的關系,更會影響師生關系,最終影響的是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和課堂教學效果。因此,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產生,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堂師生交流中必須因人施策,對積極提出問題的同學予以鼓勵,對經常保持沉默的學生要予以督促,甚至可以邀請他們在課后和老師單獨交流。這樣,假以時日,這類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也會改善。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