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中年級閱讀能力是閱讀能力學習的關鍵基礎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應以此為重,閱讀教學應該緊緊抓住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重視基礎學情閱讀能力的訓練培養。教師應該堅信只要引導得法,學生的提高是很快的,堅持讓學生鍛煉,學生出錯不可怕,學生的錯,是教師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階段;中年級;閱讀能力;培養
小學語文學習是小學基礎課程的重中之重,而在度過了初步的識字階段,能初步讀看一些小短文的低年級學生,到了中年級即三四年級,閱讀能力的培養更是非常重要。閱讀理解能力的好壞,興趣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他們以后語文學習的好壞,更加影響其他學科理解能力的高低。因此對小學中年級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和閱讀興趣的熏陶首當其沖。那么,如何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興趣?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 培養中年級學生閱讀能力從引發學生興趣著手
(一) 小學生中年級的閱讀興趣的培養首先是“發”
“發”即發現學生閱讀的類型題材,教師在教學的同時,課堂上發現學生對哪一類題材的課文感興趣,課后做調查,發現他們課外所看的書籍及文章類型。“發”也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上課時針對學生回答問題加以贊揚,評價他們課外讀書多、理解深。所以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深刻廣泛、全面。課外給學生成立課外閱讀興趣小組,讓學生講故事、談感受,教師可以適當參加并加以鼓勵贊揚,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 小學生中年級的語文閱讀興趣的培養其次是“引”
“引”即引導學生如何廣泛閱讀,應該看哪些書,確定一個大致的范圍,不是什么書都看,循序漸進,夯實基礎,再引導學生看其他類型的文學書籍。因為大多學生都來自偏遠山區農牧區的學生,學生有優、良、差的等次,因此教師引導要區別對待,分層次,分階段,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采取激發、引導、幫輔的手段。贊揚學生自我表現為評價方式。
二、 培養中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輔導學生讀書方法著手
小學中年級學生即三四年級學生掌握了少量的詞匯和句子,也有了讀書的愿望和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加以有意或贊許性的引導。但是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要輔導他們學習閱讀方法。在課堂上講授課文的時候,點撥他們從哪里入手如何一步一步理解課文,將每一自然段的意思疊加起來,就是大段的意思,或者就是這一段說什么的內容多,這一段就說什么,用什么人干什么事來概括段意;也可找到本段的中心句概括短意,即一段的首句或尾句就是中心句;從文章的內容出發,不能寫成提綱式,理解文章的中心寫人就是為了表達人物的思想、品質、精神,自己課外讀文章的時候用幾個詞語簡潔的表達一下,課后的回答問題題則不要忘記寫就行了;寫事的文章則是主要表達情和道理,引導學生閱讀時要多想幾點,盡量考慮周全;寫景文章多半是寫景抒發個人情感,表達對誰的愛和懷念。其次,鼓勵學生把此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的精讀文章中去,而泛讀則是廣泛吸收各類文化、習俗、知識性的文章要泛讀。
三、 培養中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從安排好的優秀語文教師執教著手
小學中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閱讀能力的轉折期、關鍵期,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同時,更要安排優秀的、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進行執教。這樣使有了基本初步識字讀句基礎的學生,向段、文章過渡學習,有困難時,優秀教師既要合理的引導,又有獨特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學會閱讀,愛上語文閱讀。他們不但會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照顧學生的情感情緒,因為優秀教師愛學生,恰到好處的把握學生的學情、性格特點,而且比別人更認真負責。
四、 培養中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從培養他們好的閱讀習慣著手
(一) 引導學生放下手機和不看電視,拿起自己喜愛的書
告訴學生不好的愛好會浪費生命,浪費自己的時間,荒廢自己的學習和愛好,讓他們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親身經歷感受。看電視,玩手機會阻礙自己的愛好。
(二) 引導學生閱讀要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
引導學生什么階段讀什么層次的書籍,太難則讀不進去,太容易則沒有什么意思。其次,閱讀不能看熱鬧,走馬觀花。看故事,要有所思,有所想,有些書需要精讀,有些書需要泛讀,但都要有所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 引導學生閱讀要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引導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抄抄寫寫,摘錄好詞好句。同時注意文章如何寫景,如何寫人寫事,抒情,文章的結構安排,如何開頭結尾,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感悟,如何表達敘事,而不是漫無目的地讀書。逐步堅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總之,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是不可忽視的,需要教師精心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培養,而且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的能力和持久的閱讀興趣。這既要教師的耐心和方法、愛心、信心,也需要學生的堅持。
參考文獻:
[1]孫玉娥,趙福玉.小學生讀書興趣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4(6).
[2]吳阿莉.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熱情的幾點教學思考[J].東方教育,2015(1).
作者簡介:
彭風花,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卓尼縣藏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