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巧娟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相對于傳統教學形式而言是一種突破,已經被許許多多教師運用于各種課堂教學中。然而,從課堂氣氛看熱鬧非凡,生動活潑,仔細觀察分析卻發現問題多多,效果差強人意。通過幾年的觀察和學習,筆者認為要走出如此怪圈,需要對課堂中小組合作模式進行探究和反思,才能將小組合作變得有效、成功,從而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小組合作;數學課堂;探索反思
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小組合作又是數學課堂最常用的一種合作交流方式。然而仔細觀察分析發現,表面生機勃勃的小組合作,卻問題很多。比如,有些小組看起來很熱鬧,卻不是全員參與;有些小組合作目標性不強甚至缺乏目標;有些小組甚至是個別優秀學生高談闊論展示自己的舞臺……那么,要想走出這樣的怪圈,我們教師應該怎么做呢?
一、 合理的建構小組合作人員
要讓小組合作學習變得有效,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要認真地設計和合理地操作。
1. 小組人員合理配置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組為單位展開學習的一種方式,應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綜合評定,再決定分組。在現實課堂中,座位排列方式最常見,以座位前后四人或六人為一小組。雖然這樣分組展開討論簡便易行但是不利于合作的有效地開展,因為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一般小組人員配置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由組合,即老師確定每個小組人數,學生自由組合,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還有一種是老師編排,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安排,即把全班學生按照各方面能力的差異進行分組,不同層級、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組內學生之間形成互補。事實證明:這樣的分組最為合理,開展活動也最為順利。
2. 小組人員合理分工
根據經驗,一般要指定一名學習和能力都特別強的學生作為組長。他能根據學習的要求和目標,召集組員展開小組內的合作交流。其他組員可以分為記錄員、發言者等。但是這樣的分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小組內的人員根據教師布置的學習內容和任務,主動申報組長、記錄員和發言者。這樣讓每位學生都來展示自己,使每位學生都在小組內得到發展。
記得執教蘇教版二下《認識方向》的綜合實踐活動時,由于要觀察8個方位,我就讓8個學生組合成一組,每人觀察一個方位。在指定組長時,有兩個學生主動提出要分別做他們各自小組的組長,理由就是他們覺得自己的方向感特別好,這部分內容學得很扎實,可以做小老師了。然而這兩位要做組長的學生恰恰是班級里平時學習成績比較弱的學生,我當時有過一絲猶豫,害怕這兩個孩子做了組長導致這個活動不能有序開展。但是,最終我還是勉強同意他們做了組長,結果卻出人意料。這兩個學生帶領他們的組員去了操場上的一個觀測點,指定了組內每個人的觀察方位,他們有序地記錄著每個人的方向和觀測到的建筑。一切井井有條,記錄得認認真真,給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當時的我真為自己有過一絲猶豫而臉紅,其實學生的能力在不經意間得到了發展,我們老師要為他們準備展示的舞臺。
二、 合理的跟進小組合作學習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教師要深入到每一個小組,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給予適度的點撥和指導。
1. 小組合作前的規范指導
由于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中高年級特有的學習方式,它是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的。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剛走進小學課堂,剛開始接觸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不明白小組合作的意義與分工。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耐心的指導和演示。
2. 小組合作中的時間把握
我記得多年前觀摩一位青年教師執教《三角形的內角和》,課前這位教師讓學生準備了三角尺、量角器、剪刀和紙。在教師引導學生經過猜想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后,教師提問,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驗證結果……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很高,學生在拼、剪,似乎結果就要呼之欲出。然而,這時教師卻示意學生停止手中的活動,看多媒體課件演示教材的拼剪方法。雖然,這節課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是卻深深留在我的記憶里。因為,這是一次沒有意義的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這樣的合作不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相反嚴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們教師要把握好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過多就會浪費教學時間,過少就會流于形式,學生根本不能提高。
3. 小組合作中的針對性指導
案例:一位教師執教《圓的面積》,在出示圓的面積公式前,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生們都轟轟烈烈地在討論,這位教師在學生中間來回巡視。然后就對幾組成績比較好的和成績相對弱的小組進行指導,其他小組沒有任何的指導。過一會兒就叫這幾組學生起來回答問題,這時沒有得到指導的幾組學生很茫然,根本聽不明白他們的發言。
我們教師應該對各小組進行摸查,有目的,有依據地進行指導,如果大家都不怎么會,這時就該停止活動,教師演示與示范。如果有些小組已經探索出來結果,而其他小組還很茫然的時候,教師應該主動進行指導與幫助,而不是一刀切,只關注班級的兩端。或許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才能達到教學目標,才能體現出每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而不是游離于課堂之外的、被動的接受者。
三、 合理的選擇小組合作學習內容
1. 學習內容的提問要巧妙
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情境創設,是直接影響小組合作的第一因素。數學課堂中的合作學習必須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合作學習的內容。
在執教一年級下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時,教材要求學生會用這些詞語來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系。書后練習題中出現了這樣的一道練習:兩個同樣大小的籮筐,一個里面裝了20個蘋果,另一個籮筐里裝了一些草莓,要求學生在20、25和80里選擇一個正確答案。我當時提問:小朋友們,你們吃過蘋果和草莓嗎?它們的大小如何?學生都表示吃過,接著以同桌兩人為一小組合作討論。大多數的同桌兩人很容易地找出正確答案。由于學生在生活中見過、吃過蘋果和草莓,知道一個蘋果比個草莓大得多,所以同樣的籮筐里裝的草莓個數就要比蘋果的個數多得多,80比20多得多,所以選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