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與核心素養,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本文主要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措施展開探討,希望能夠對日后的相關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教育;道德與法治課;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將是我們中華民族持續千年的發展大計,并通過采取一系列的建設措施,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進程?!鄙鷳B文明教育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途徑,是強化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基礎保障,對學生今后的長足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有效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在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更好開展。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生態文明教育從廣義上來講,受眾群體是全體社會公民;從狹義上來講,受眾群體是學校的學生。因此,在實際教育中,學校與教師應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切實踐行綠色發展觀念,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以改善現行的生存環境質量,促進我國現代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 環境所需
目前,環境污染、資源匱乏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落實生態保護行動,強化人民環保意識,更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要潮流。此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如何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增強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廣泛關注的首要課題,同時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方向。
(二) 學生所需
據教育部門統計,截止至2017年底我國的初中生總人數為4330萬人。在現代社會背景下,要想進一步提高生命文明教育效果,實現思想品德與生態文明理念的有機融合,應從初中生抓起,從青少年抓起,以實現生命文明建設目標,促進我國初中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意識、品德觀念、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然而由于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都存在著踐踏草坪、亂丟垃圾、浪費水電等不良行為,這都是缺乏生態保護意識的體現,因而學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勢在必行。
(三) 資源所需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蘊藏著許多生態文明教育教學資源,是提高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主要途徑。例如,通過《積極奉獻社會》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不僅能夠有效強化學生的奉獻精神,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還能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教育,促進多元文化的共享與融合,從而在提高學生個人修養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優勢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措施
最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革新與完善,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更好地滿足新時期初中生的發展需求,因而積極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采取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勢在必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全球性的熱議話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創設更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活動,制定更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計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在強化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同時,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機融合,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一) 創新教學方法,培養生態意識
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是提高生態文明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到學生群體當中,創新教學方法,切實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與興趣愛好,并以此為依據設計學生更感興趣的教學活動,以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深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例如,在學習《維護國家利益》這部分知識時,首先教師應準確導入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加深學生的知識認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愛國題材的影片或視頻,激發學生愛國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再次,通過組織辯論會、演講比賽等活動,加強美好祖國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聯系,提高學生對于生態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最后,教師應對學生課堂表現給予及時、積極的課堂評價,并運用大量贊賞、激勵性的語言,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我國初中教育事業的有序發展。
(二) 注重生態體驗,實現自我教育
情境教學是現階段中小學常用的一種教育手段,其更加注重強化學生的教育體驗,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此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教學質量。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構建生態文明教育場景,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體驗,深化知識理解,堅定生態信念,強化道德品質,實現生態行為內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在課余時間,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親近自然”的社會活動,讓學生親歷城市霧霾、汽車尾氣、工業污染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危害,提升學生的生態體驗,從而在深化生態文明教育的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更好地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促進當代初中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三) 加強實踐聯系,增強教學效果
生態文明建設與思品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在滿足新課程教學標準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模式,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到各個教學細節當中,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堅定學生生態文明理念,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教師應加強實際生活與教學活動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生態保護意識,增強生態文明教育效果,從而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共同話題。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效果,實現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應積極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態文明教育的滲透融合,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提升國民素養,從而在增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紅.生態文明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的實踐[J].求知導刊,2016,43(3):108.
[2]王益龍.探索和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態文明教育的滲透[J].教師,2015(6):14.
[3]雷在文.思想政治課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探究[J].吉林教育,2014(14).
[4]孫桂娟.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態文明教育滲透的探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作者簡介:
沈偉杰,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杭二中樹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