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布,核心素養的養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在當下愈來愈深入人心,這就要求我們對各學科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其中高中的思政課也是如此。筆者將在本文淺要探討一下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如何在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愿景中進行改革,希望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思政課;教學改革
2018年3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學院發布了《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研究報告》,對中國學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當前課程建設與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如何進行思想政治教學改革;如何積極有效地培育高中生的核心素養,這背后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和探索。接下來筆者將結合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現狀、教學改革策略等問題進行具體探討。
一、 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這一詞大約在1990年開始風靡,同時成了許多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的關注熱點。什么是核心素養呢?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林崇德認為,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漸發展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涉及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它更關注過程,關注學生的體悟,而不僅僅是結果。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北京正式發布.核心素養框架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為當前教育教學繼“三維目標”、“核心素養目標”后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簡言之,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具有穩定性、開放性與發展性,是一個人基本品質的表現,一旦形成,不易輕易改變。今天是個不學習就落伍的時代,只有核心素養才能讓個體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
二、 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思想政治學科是面向高中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習,獲得具有學科特點的學業成就;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要素。
(一) 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認可和贊同。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確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最基本的價值標準,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 理性精神
理想精神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面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題,作出理性的解釋、判斷和選擇,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文化自信,以負責任的態度和行動促進社會和諧。
(三) 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的認可、崇尚與遵從,是關于法治的思想、知識和態度,主要包括規則意識、程序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法治是人類文明演進中逐步形成的國家治理方式;形成憲法至上、法律權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懂得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的關系;養成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履行法定義務的習慣;具有法治讓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的認知和情感。
(四) 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是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具有人民當家做主和勇于擔當的責任感;了解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方式和規則;積累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實踐經驗;提高通過對話協商、溝通與合作表達訴求、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 用情境體驗的方式讓學生認同政治
從宏觀角度來看,想要堅定地推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立公民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一定要培養公民對政治的認同,正處于高中時期的學生正是加深政治認同的好時機,這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國未來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想要讓高中生認同國家政治,需要我們在日常進行培養。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的《經濟生活》為例,這一模塊能夠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道路、政策,認識到相關政策的合理科學,從而對我國的經濟建設產生認同。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能夠讓學生對我國成立以來的發展道路、制度改革有所了解。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可以讓學生站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的角度上意識到為什么要踐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由于高中生大多處于青春期,這個時候他們大多主觀偏激,極容易受到錯誤價值觀的影響。在對學生教授時,我們不能強行填鴨或是任其發展,要創設結合教材內容的學習情境,比如運用多媒體這一工具向同學們展示動畫、音樂等,調動學生興趣后他們更愿意主動進行學習,從情境中潛移默化地認同政治。
(二) 用探究問題培育學生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在我國可詮釋為堅定運用馬克思主義看待世界。思想政治必修1中的《經濟生活》可以培育學生正確看待金錢,學會理性消費并理解市場價格的背后原理。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能夠教會學生在民主決策時客觀理性地投出自己一票。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可以樹立學生弘揚中華文化的思想。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生活》培育學生在哲學的視角下看待生活,客觀理性地面對世事,并逐漸養成善于創新、批判思考的良好習慣。
思政課教學在培育學生理性思維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些事情:1. 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在這種狀況下學生才能活躍思維、激發自身潛力,從而透過事物表象看本質。2. 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互動,讓不同的思維觀點相互碰撞,不同高中生的成長環境往往能夠出現不同觀點,學生只有在聆聽不一樣觀點的時候才會兼聽則明,漸漸學會探究問題本質。3. 教師在旁做好引導,筆者發現,學生在自主探究問題時經常會出現鉆牛角尖的情況,最終偏離原本主題,這正需要教師從旁進行引導,有意識地將討論聚焦,并教授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觀念。
(三) 用案例健全學生法治意識
健全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可以讓學生自主地踐行相關義務,學會守法并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判斷高中生是否具備法治意識往往要看他們是否明晰相關法規、是否能夠主動的維護法律規范。在高中思政課上有很多課程和法律意識相關,如思想政治選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識》中的“民事權利和義務”、“家庭與婚姻”等。思政教師在講授的時候應該盡量將內容變得形象生動,避免填鴨式教學,可以用當前的新聞熱點讓學生進行討論,其中《12歲弒母男孩指認現場》《昭通幼師監控死角毆打幼兒》等均是學生討論的不錯選擇,教師在講授案例時要注意學生的價值導向,當情法難兩全的時候讓學生尊重法律、相信法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
(四) 用公共參與完善思政課程
想要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進行公共參與必不可少,學生在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中能夠真切體會民主管理、決策等在書本上的知識,增強其對政治的認同。教師在組織學生公共參與時要先確定活動的主題,需要注意的是,主題一定要在開放的同時具備領導性,明確活動的整體方向。然后,活動要科學系統,緊緊圍繞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明確活動的目標和構建整體思路。如在學生學習思想政治選修6《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時,可以帶學生參加養老院看望老人的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現實生活中的道德,養成要敬老愛老的思想。最后,教師要注重活動不要偏離學生的常識,很多學生由于年齡的緣故社會經驗往往有限,教師要創設符合學生經驗的活動主題。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道路還很長,需要教育和教學工作者長時間的努力和付出,相信在相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能夠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政治素質基礎。
參考文獻:
[1]郭霄鵬,霍登煌.誘思探究及其教學應用——基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11):4-8.
[2]孟慶英.淺談高中政治學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15.
[3]曾雪滿.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活動型課程構建[J].教育評論,2018(10):134-137.
[4]許美花.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8(10):96+102.
[5]董少丹.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設計策略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8):129-130.
作者簡介:
胡琳,甘肅省天水市,天水師范學院;陜西省西安市,西安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