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摘要:“生活力”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之核心,其內涵在于培養學生“戰勝實際的困難、解決實際的問題,生實際的利,格實際的物,愛實際的人,求實際的衣、食、住、行,回溯實際的既往,改造實際的現在,探測實際的未來”的能力。這對當下農村中職教育忽視學生生活力,特別是現代生活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啟迪和促進作用。中職學校必須立足從教育觀念、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情感體驗的角度,采取有效策略,培養學生的生活力。
關鍵詞:中職學生;生活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2C/03C-0064-03
通過對中職學生就業狀況的調查,筆者發現:對于90后的中職學生,企業滿意度普遍不高。究其原因,除了中職教育改革本身還不到位外,根本還在于中職生社會經驗少、思想單純、社會認知單一、缺乏正確的擇業觀等。而這些現象的癥結是中職學校缺乏對學生生活力的教育與培養。
培養生活力,是陶行知先生于1926年提出的主張。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學生,……學校必須給學生一種生活力,使他們可以單獨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也強調要加強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這些素養和能力的培養,歸根到底還是“生活力”的培養。
何為生活力?從植物學角度看,它是植物在一定的外界環境條件下所具有的生存能力。從人類學角度看,它是人類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所具有的生命力(活力)。因此,中職校培養學生的生活力,實際就是培養學生的生存力、適應力、意志力、發展力和創造力。
一、更新觀念,凝聚共識,增強學生生活力培養意識
近幾年,在一些中職學校出現了奇怪的招生現象,要求參加單招的生源遠遠大于普通中專的生源。家長們的強烈愿望,使得學校在教學組織上、教師分配上、人才培養上出現了倒掛現象。為了單招升學率,學校從政策制訂到資源利用,全部向單招教師、學生傾斜,學生除了死讀書就是做練習,教師除了啃教材就是忙題海,特別是這些日子,朋友圈不斷被單招本科錄取信息刷屏。面對這些現象,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中職教育到底“姓”什么?這還是在“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嗎?因此,從中職教育現狀、特點和重要性出發,要真正培養學生的生活力,中職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認識到只重視學習力培養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科學、不健康、不全面的教育。
陶行知說過,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走。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終要以促進人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服務為根本宗旨?!耙磺袨榱藢W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應當成為中職教育的基本信念。觀念決定行動。中職教育要把這種為學生終身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貫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終。認識到中職教育不是捧上一張張高等院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培養出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優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個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不是匯報時的總結、評比時的數據,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讓我們的中職學生個個都“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與發展”。
當然,培養學生的生活力,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達成共識,形成合力,這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二、聚焦課堂,依托教材,挖掘學生生活力培養源泉
陶行知先生在《我們的信條》一文中指出:“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們深信教育應當培植生活力,使學生向上長?!薄拔覀兩钚沤谭▽W法做法合一。”這三句話涵蓋了教育的本質論、目的論和方法論,為我們指明了培養生活力、實踐真教育的方向和途徑。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生活力的培養,首先應該從課堂教學上突破。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理念的背景下,“簡約課堂”“有效課堂”“活力課堂”“生本課堂”等課堂模式紛紛走進中職教育。然而,有些教師過于追求課堂教學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征,以致課堂環節趨于程式化、缺乏深刻性,為模式而模式,課堂教學應有的生機和活力不能最大限度得以激發,學生在課堂中的生命活力得不到最大限度地釋放。所以,從人才培養的目標看,中職課堂必須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將生活的源頭活水引入其中,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增長知識,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發展。比如在講《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一課時,課前,可以先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走進當地實體麥當勞店,以問卷的方式調查消費者,以觀察員身份審視文化環境;然后,課上以調查報告的形式進行交流,在這個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解讀現象,從而感知中外麥當勞文化的差異性,以此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合作性、辨識力、發現力。可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用陶行知先生的話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當然,學生之學,另一個途徑就是依托教材,因為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知識載體。縱觀新課改理念下的中職教材,它不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主,而是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為藍本,取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素材,把學生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大課堂。比如,在文質兼美的總體標準下,中職語文教材體現時代精神,反映行業信息,展現社會生活,描述人性之美,融入企業文化,充分體現了教材貼近學生生活,體現職業的特點。中職機械專業課教材注重把學習活動放在一個社會環境中,讓學生自主地從情境中和互動中去形成知識,增長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突出了職業教育以能力為本位的思想。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至于教科書,對他(教師)來說只不過是應當隨時準備彈離的踏板而已。”因此,教師必須抓住“用教材教”的實質,以學生為本,以學情為本,加強合作與探究內容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合作中成長。
三、豐富活動,強化實踐,拓寬學生生活力培養領域
在陶行知先生的眼中,生活力就是“戰勝實際的困難、解決實際的問題,生實際的利,格實際的物,愛實際的人,求實際的衣、食、住、行,回溯實際的既往,改造實際的現在,探測實際的未來”的能力。
當下,我們的中職生都是蜜罐里長大的,90%是獨生子女。在筆者的調查中,絕大部分學生沒有自己獨立做過飯,沒有自己洗過衣,沒有幫父母做過家務。生活上遇到困難喊父母,學習上遇到難題給老師,甚至有的學生讓他玩的時候根本不會玩,讓他說的時候不敢上臺說,讓他做個實驗不知所措、束手無策。有的雖然是數控專業學生,到了企業程序不會編;有的雖然是導游專業學生,面對游客說不出所以然。究其原因,我們的農村中職教育不太關注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不太重視學生生活實踐和社會體驗。
俗話說得好:“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學得會?!睂W生只有通過不斷“學”的實踐,才能學會學習。作為中職學校,要根據培養目標和學生年齡特征,開展以提高“生活力”為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以服務社會能力為關鍵的實踐活動。比如,為了讓學生成為“準企業人”,可以結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之“職場人物訪談”“走進企業文化”“產品推介”“分享我的創業策劃”等專題,組織學生對企業高層做專訪,參觀企業生產線和企業文化,參與企業產品研發和推介,開展“SYB創辦你的企業”培訓。
為順應現代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提升學生組織管理和創新、創業、創造的能力,中職學??梢哉闲韧飧鞣矫尜Y源,以項目化、市場化、社會化的運行方式,以“超前、專業、周到”的服務理念,成立“學生創業實踐服務中心”。為了讓學生學會如何調研、決策、計劃,如何營銷、談判、管理、合作等,可以校內開辟“創業實踐一條街”,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平臺,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自我、認識社會、開闊視野、拓展知識、磨煉意志、增長才干,學真知、做真人、長真才。
四、改進方法,滲透情感,提升學生生活力培養實效
中職學生生活力的培養,不僅需要通過生活教育來實現,而且也需要改進方式方法,不斷滲透情感教育,注重情感體驗。當代情感教育理論指出,情感并不是附屬于其他心理活動的“副現象”,它是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生存的適應機制、認識發生的動力機制、行為選擇的評價機制、生命的享用機制”。
2018年,學?!爸驹刚叻招£牎钡缴鐓^敬老院搞慰問活動,這里住的孤殘老人給財會班的湯某帶來很深的感觸。這次活動后,湯某每個周末都去敬老院看看,到那里做做衛生,陪老人聊聊天、談談心,用她的話說:“這里的老人缺乏家人的溫暖,見到我們特別親切,特別高興。我最喜歡聽老人們說話,他們給我講過去的故事,講他們的人生經歷,讓我收獲很多。”在湯某的影響下,班上其他同學也參與其中,自發為老人們服務,寒來暑往從不間斷。湯某也在這個過程中改變了,從以前的待人冷漠,對事漠不關心變得熱心、善談、團結同學,在奉獻中收獲了自己的成長。由此,生活力的培養,需要以情感參與和體驗為基石。為了實現體驗式教育,我們還可以通過學校、社團、社區、企業聯動,構建“三位一體”教育模式,創新生活力培養的手段,促進情感教育與實踐活動的結合,促進學生的知行統一。
中職學校重視和加強學生生活力的培養,是學校自身建設的需要,是企業積聚人才的需要,是學生謀求發展的需要。對貫徹落實“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一個充滿生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教育事業偉大振興和“中國夢”更具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