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迅速崛起,物流行業發展迅猛,物流人才緊缺。學校要培養出行業需要的物流人才,有必要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本文首先介紹了校企合作的相關理論,接著介紹了物流專業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期望對物流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物流專業;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隨著企業對物流人才需求量的不斷攀升,開設物流專業的學校也日益增多。但長期以來,學校和行業之間卻存在著一種奇怪的現象,即物流行業需要的專業人才缺口很大,而學校培養出的物流專業學生難以在企業中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校與物流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實現提高物流人才培養的質量,滿足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
一、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行業、企業深入地開展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模式。通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去,提升實踐操作技能,進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日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較于物流行業人才的需求量而言,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狀況并不算好。現階段,我國物流領域存在著嚴重的人才緊缺現象,然而就業情況卻不容樂觀。主要原因在于,物流行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應屆畢業生雖掌握了相應的理論知識,但實踐技能卻無法達到崗位要求。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幫助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同時還能提升物流專業的教學質量。
二、物流專業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讓物流企業參與到學校的教學活動中
物流管理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性專業。學生在校期間能很好地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但存在著難以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問題。目前,很多學校雖然也設置了物流沙盤、倉儲與配送、物流仿真等實訓課程,但大多數實訓課程都以軟件為主,學生只能仿真模擬操作,缺乏實踐經驗。
讓物流企業參與到學校的教學活動中,能推動學校與物流企業建立一個高效的實戰教學平臺。在這種模式下,學校主要負責組織安排學生、教師和場地,物流企業主要負責帶來技術人員深入到實戰教學的課堂中,完成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通過這樣的模式,期望能使學生提高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能使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彌補企業工作經驗的不足,能使物流企業獲得寶貴的人才。
2.“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
“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是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校企合作的一項重要舉措。采用這一模式能有效地推動學校與物流企業的合作,切實實現“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這種模式的普遍做法是:物流企業首先明確用人標準,學校則根據企業的用人標準制定出一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學生畢業之時將其輸送到訂單企業里工作。期望通過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校培養出的學生能契合企業的用人要求,提高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能力,減少畢業生的就業環節、提高就業率,降低企業儲備人才的成本。
3.“2+1”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院校在“2+1”人才培養模式當中,將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安排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在第一、二學年,學校會為學生開設大量的物流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例如:物流基礎、倉儲與配送管理實務、供應鏈管理等。此外,學校也會組織學生學習各項專業技能。當學生進入第三學年,學校就會與合作的企業取得聯系,讓學生去企業進行實踐學習。期望學生通過企業的實踐活動,提高實踐操作技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提升綜合能力,成為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職業院校實施的這種“2+1”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了企業在學校人才培養中的參與度,依托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分段培養,期望學生在畢業時不僅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還具備工作崗位所需的各項專業技能,能快速進入到崗位工作中去。
三、物流專業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1.校企合作中,學生管理難度大
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物流行業的工作崗位也不盡相同,且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也會使物流企業的發展存在差異。對于剛從“象牙塔”里走出來的學生而言,會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大部分學生都會懷著對物流工作崗位的憧憬和期待從學校踏入社會、步入企業進行實踐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習,學生們發現自己與企業招聘的臨時工并無多大的區別,每天和他們一樣做著簡單重復的工作,心里容易產生抵觸情緒。而且在校企合作的具體執行中,企業沒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來對學生進行有效地管理和激勵。這些因素使學生在企業實踐中存在較高的辭職率,使學校對學生管理的難度增加。
2.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
隨著校企合作給參與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合作的方式和內容仍過于單一,積極性仍待提高。教育具有公益性,學校為了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主導了校企合作。企業則重視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忽略了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因此,在校企合作中,職業院校和參與企業很難平衡自己的利益。然而,當前物流企業存在巨大的用人缺口,所以很多企業只是把校企合作當作一種解決企業用工的渠道。
3.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夠
物流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設備的開發和投入使用需要我們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來適應現代物流企業的發展需求。從長遠來看,學校和物流企業的深度合作、產教融合有利于提高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有利于降低物流企業人才儲備的成本,也有利于物流專業畢業生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但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夠使學校的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不符,科研成果的轉化率較低;也使物流企業僅從眼前的經濟效益出發,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從事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因此,校企合作深度的局限性嚴重制約了產教融合的進一步深化。
四、解決對策
1.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培養社會、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將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如:對校企合作的學校和參與企業投入專項培養資金;鼓勵學校的教師到企業實踐學習;鼓勵企業成立校企合作部門,專門負責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等。國家給予參與校企合作的學校和物流企業一定的激勵措施,有利于激發學校和物流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實現培養社會需要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2.學校和企業共同開發建設物流專業課程
校企合作需要學校和物流企業從全局出發,在課程建設和實訓基地方面通力合作。在課程方面,物流專業的教學一定要將學校培養物流人才的要求和物流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結合起來,將理論教學與實踐需要相結合,由學校和企業共同開發建設物流專業課程,使教學內容契合企業的物流管理職能與崗位群要求。在實訓基地方面,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在學校內修建實訓基地,讓企業管理人員到校來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與管理,以此讓學生在學校中獲取優質的企業資源,提升自身的能力。
3.學校和企業建立完善的實訓制度
校企深度合作期間,學校和物流企業需對合作期間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研究,找出原因,解決問題,并建立完善、合理的實訓制度。在實訓制度中明確規定企業和學校的管理權責,為校企深度合作中的每一位學生構建出良好的學習、實訓環境,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同時,學校物流專業的教師也要改變固有的教學方法,突出“以工作崗位為導向”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就業市場信息的滲透教學,以此培養出滿足物流企業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五、總結
學校在培養學生時,采用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全面的培養,能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確保培養出的人才在職場中有著較強的競爭能力,而且使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節約了教育與企業成本。校企合作的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是雙贏的,校企合作的方式也有很多,但在合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也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總之,要想要開展好校企合作物流人才培養模式需要社會、物流企業和學校多方的共同努力,社會要大力支持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物流企業要為學生多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學校則要根據物流企業的需求改變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桂娥.關于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現狀的調研報告[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7(7).
[2]李海波.職業院校與物流企業校企合作問題的解決途徑探討[J].經貿實踐,2018(23):162-163.
[3]徐公芳,蔣承杰.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的制度建設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07):40-43+57.
作者簡介:尹亞仙(1989.03- ),女,漢族,河南周口人,研究生,助講,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