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昳晨
【摘要】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加速,中國的文化生態發生巨大變化,流行音樂、影視等以強大的商業運作為后盾,沖擊著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對民族音樂的繼承和發揚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傳統藝術的生存環境正在迅速惡化并不斷消失,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本文從課堂實踐出發,探討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激發學生熱愛民族音樂文化。
【關鍵詞】多元;教學手段;激發;中國民族音樂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改變了人們接收和獲取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網絡傳播的價值取向直接影響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及審美情趣。大眾傳媒對市場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流行音樂文化一度泛濫到無孔不入的地步,對青少年群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教育的急功近利也帶來了浮躁心理。如重視分數,忽視收獲;重視藝術考級,忽視藝術學習的循序漸進;重視理論專業知識,忽視審美能力和藝術素質的培養等,這都偏離了藝術教育的原本方向,也給傳統民族音樂的教學設置了極大的阻力。這種情況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
一、為什么要在課堂上加強民族音樂的學習
課程改革以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一直強調課程的基本概念。它是為了“弘揚民族音樂,了解音樂的文化多樣性”。具體來說,“中國各民族的傳統音樂應該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身為教師,我們有責任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自己國家的音樂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
1.民族音樂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民族精神是維系一個國家的精神紐帶,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命運,因此,弘揚民族精神,必須重視民族歷史文化。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和審美情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傳承優秀民族傳統的重要媒介。
民族音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教學生欣賞一些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培養學生建立榮譽感和恥辱感,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民族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和民族音樂情感
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內容豐富,歷史悠久。音樂老師必須具備豐富的民族音樂理論知識和強大的精神弘揚民族音樂使命和激情,對民族音樂教學內容非常了解,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才能確保民族音樂教育在小學音樂課中正常進行。只有這樣,才能把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正確傳遞給學生,才能給學生積極向上的民族音樂情感熏陶。
3.民族音樂教育培養小學生認識美,發現美,鑒賞美的能力
由于互聯網的猛烈發展,網絡歌手、網絡歌曲無所不在,外國音樂和流行音樂也撲面而來,其易學易唱的特點很容易使年輕人沉迷。據相關調查顯示,中小學校園,甚至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唱流行歌曲。但有的流行音樂節奏單一,音域窄小,娛樂性強,甚至有的流行音樂取材內容較為低俗。中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敏感階段,也是藝術情感、態度和審美價值形成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特別需要教師來引導。在音樂教學中,老師要通過讓學生欣賞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來培養學生什么是真正的美,引導學生如何鑒賞美。
二、如何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1.教學手段多元化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使學生從不同層面和角度理解民族音樂,從文字理論、到影像聲響、多角度準確地感受和理解民族音樂。通過對各種音樂資料的欣賞,學生可以加深對音樂民族性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帶領孩子們從身邊的、家鄉的、熟悉的民間音樂開始,喚起他們對傳統音樂的記憶和關注。并且通過相互交流,大家還能更多地了解中國不同的、形式多樣的、極具個性的民族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的運用,為學生提供極為豐富的視聽體驗。不僅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吸引了學生,更是多維度的發掘和展現歷史傳統上的民族音樂,從而帶給學生更直觀、更生動的感受。
2.音樂視野擴大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世界上最具有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形成,有著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內容,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認識民族音樂不僅僅是唱幾首歌,幾段傳統樂曲,而是要從歷史、地域、文化角度是觀察,才能真正了解他、它的內涵及在世界音樂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對于身處信息爆炸時代的孩子們,似乎生活中只有流行音樂。這就要求老師們盡可能的推薦和提供更多的音樂選擇,只有拓展了音樂視野,方能全面了解,從而最終達到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的目的。
興趣是一切學習的基本動力,同時也是學生感受音樂、感受美的前提。新課標要求教師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有效地刺激學生的音樂興趣,以便學生可以帶著興趣走進課堂并對學習保持積極的態度,只有這樣,民族音樂才能真正進入心里,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學習時間碎片化
中國音樂的數量和種類就像夜空中的一顆星星。然而,中小學生只有在音樂課上才接觸到它。只有當學生欣賞更多優秀的音樂作品時,他們才能逐漸意識到其中的微妙之處。我們應該利用學校可利用的所有媒體,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例如,在午餐文化時間,國旗下的演講儀式,藝術節,社區互動活動中,努力為民族音樂搭建更多的平臺。聽多了,唱多了,慢慢也懂多了,喜愛之情會在潤物細無聲中滋長。
4.教師隊伍專業化
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多元文化的音樂家來自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他們不斷學習、融合、創新。中國民族音樂藝術中也有時尚的妝容。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理解近代史,更好地承擔起傳承和提升的責任。然而,相關專業培訓太少。有些老師不談經典只談潮流;不會唱基本的戲曲,也聽不懂傳統民族樂器。教師尚且一知半解,學生又有何收益呢?提高教師的民族音樂綜合素質迫在眉睫。
當今世界,音樂種類繁多,藝術內容日益豐富。不同的風格和類型的音樂影響我們的社會和我們的思維方式。中國民族音樂有著豐富的內容和寶貴的藝術價值,是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音樂所無法比擬的。學校音樂教育應該把傳遞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作為首要任務, 在學生中樹立民族音樂的重要地位,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在“聽、唱、學、看”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民族的審美標準,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以適應當前素質教育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音樂教師也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為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劉晶.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J].吉林教育,2012(01).
[2] 姜春燕.談民族音樂元素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植入與推廣[J].才智,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