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瑩 孫英
【摘 要】高校通識課的開展旨在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民族化為導向的音樂通識課能夠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與認可,進而滲透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本文從課程開展的角度出發,為民族化為導向的音樂通識課程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高校通識課;音樂教學;民族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176-01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通識課教育日益受到重視,成為提升高校教學水平的關鍵內容之一,更是完善當代大學生知識體系的重要構成。通識課是一種與專業教育相較更為廣泛、全面、綜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音樂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改善當代大學生強調專業技能學習,而忽視人文素質培養的問題。針對非音樂專業學生,當前音樂通識課程大多以鑒賞類為主,目的是使非專業學生入門更快,接受度更高。但在以往的教學中,有關于中國音樂內容的課程比較有限。而《中國音樂鑒賞》作為一門公共藝術選修課程,就是基于弘揚本國音樂文化而設立的。它對于樹立學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形成正確審美意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音樂鑒賞》課程采用樂器進課堂的形式組織教學,同時加入分組教學的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加入課堂討論以及學唱環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增進學生對于我國音樂文化的認同感。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加入專題講座、主題式互動討論、技能訓練、社會調查等方式啟迪學生,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思維訓練和方法引導,以便為將來的專業學習、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準備,使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按照傳統鑒賞課程的教學模式來看,“理論型灌輸”遠大于“探索型學習”,這樣極容易造成學生的被動接受,甚至消極怠課的情況。學生缺乏思考,便很容易造成他們的課堂參與度不夠高。鑒賞類課程結課考查方式也大多以論文寫作為主,總分也以論文寫作情況以及出勤率的多少為標準。這樣的方式使學生產生“只要按時到課、提交論文即可獲得學分”的偏頗認識。由此可見,在音樂通識課堂中,教學方式、教學組織、指導方式和具體工作內容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嘗試在原有教學組織方式的基礎上,加入更多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是增進學生主動思考以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手段。具體構想與實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調討論環節在課程中發揮的主觀能動性
課堂討論環節能夠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討論可以引發學生們主動思考,并形成答案進行總結匯報,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更可以提高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因此嘗試在《中國音樂鑒賞》課程中,一改音樂欣賞課堂教師講授為主的方式,加入討論環節,并作為本門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總成績,提高學生對于討論環節的重視度,形成固定的教學模式。
設計所討論的問題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課程學習過程中,在完成每一個章節的學習之后都將設計一次課堂討論,討論問題均圍繞本章主要內容而提出,加深學生對本章課程的理解,形成“輸入-輸出”的轉化。
二、通過學唱經典片段,增加學生對中國音樂的熟悉度
中國音樂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以及優秀的作品。在以往的欣賞類課程中,大多都是運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對作品進行賞析,整體課堂都是以教師教授為主要方式,這樣容易降低學生在課堂中的存在感。在賞析和聽辨經典作品后加入學唱環節,能夠增強學生們對唱段的熟悉,加深學生對中國音樂作品的印象。學唱環節也將納入評判學生學習效果的一部分,除教學內容中的民族器樂這一部分,都可加入學唱的教學實踐環節。
三、器樂進課堂,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的關注
民族器樂章節的學習中,為了使學生更清晰、更真切地了解中國民族樂器,在可實現范圍內將一些小型的、便于攜帶的民族樂器帶入課堂中,讓學生更近地接觸到民族器樂,現場感受到個別民族樂器的音色。并且通過這樣的形式,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從而更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
四、分組學習的方式,加強團隊粘合,促進學生合作意識
為提高討論以及學唱環節的學習效率,在實際教學中嘗試將所有學生按照五人模式進行分組。五人小組方式的運用,既能夠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更能夠提高學生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培養集體意識。通過分組模式進行課堂討論,還可以融合不同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不同理解,使學生們所學知識多元轉化。
總的來說,以民族化為導向的高校通識課任重而道遠,肩負中國音樂文化的推進與傳承,更包括了培養當代大學生向“全人”發展的重任。在教學上還存在一些不足與問題,但我們仍要不斷探索,充分運用音樂手段來完成高校教學中對美的教育,思想上的塑造及能力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冀生.通識為本專識為末[J].教育發展研究,2002(3).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