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潔
【摘 要】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隨著新的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依托新業態、共享經濟的靈活就業方式和就業人數不斷增加,中小企業的勞動關系表現出多樣化、碎片化的特征。勞動關系的和諧與否不僅關系到廣大勞動者和中小企業自身的實際利益,也關系到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和諧。文章給出了中小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要義與評價標準,指出了我國中小企業勞動關系存在的問題,最后給出了中小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勞動關系;評價標準;公平正義
一、引言
中小企業是與所處行業的大企業相比在人員規模、資產規模與經營規模上都比較小的經濟單位,是構成市場經濟主體中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從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來看,目前有4000多萬的中小企業,占我國企業數量的99%。可以說,中小企業在我國的經濟實體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多中小企業在勞動者的薪資水平、福利待遇、工作環境等要素方面做得不夠完善,引發勞動者的不滿情緒。因此,中小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勞動關系的建設問題。
二、中小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要義與評價標準
(一)和諧勞動關系的要義
所謂和諧的勞動關系,主要是指勞動關系雙方都處于比較滿意的狀態,勞動糾紛很少或幾乎沒有發生。這里的“和諧”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包括人與勞動環境之間的和諧。在這種勞動關系之下,同一級別的勞動者之間、勞動者與上級領導之間的關系融洽,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和工作效率都比較高,勞動者對于個人未來的發展也持有樂觀的態度。同時,企業給勞動者提供的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待遇比較優良。
(二)和諧勞動關系的評價標準
1.和諧的勞動關系應該是合同制的
勞動關系雙方的合同制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頒布而產生。2007年6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并規定于2008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勞動合同一經簽訂,雙方的勞動法律關系便確立了,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也得以明確規定,這有利于更好地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2.和諧的勞動關系應當是法制型的
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法律是規范和調節勞動關系的重要手段。勞動關系的構成、運轉、協調等方面應當實現法制化,法律原則、法律方式應當成為調整勞動關系的主要模式。目前,我國已經頒布了一系列勞動法律法規,勞動法律體系基本形成。我國以《勞動法》為龍頭建立了調整勞動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規范,在勞動關系運行的各個環節,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這是中小企業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的基本依據和重要保障。
3.和諧的勞動關系應當是民主型的
民主是保護勞動者自由和權利的一系列原則和機制,也是一個企業管理體制自由化的表現方式。三方協商機制、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職工民主管理制度構成了民主型的勞動關系的主要內容。我國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該制度是調整、改善勞動關系的重要機制。
三、中小企業勞動關系存在的問題
(一)工作權利保障不充分
勞動者作為勞動合同的一方,依法享有《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權利。部分中小企業存在剝奪勞動者合法權利的行為。例如:有些中小企業剝奪勞動者休息休假的權利,“免費加班”現象已成為許多勞動者工作中的經常現象。勞動者的工作權利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勢必會影響勞動者的工作效率以及對企業的滿意度,不利于勞動關系的和諧發展。近年來,非標準就業安排有所增加,這意味著當代就業比例日益增加的特點是缺乏工作保障。[1]
(二)勞動者訴求表達困難
中小企業當中,勞動者表達訴求的渠道往往不夠通暢。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便會引發勞動者的不滿情緒,很有可能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從宏觀數據上看,2015年全國因工資待遇問題而引發的職工群體性事件共86起,占全年群體性事件的54.4%。[2]從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情況來看,2012-2016年當期案件受理數不斷增加,具體情況詳見表1。
表1 勞動爭議人事仲裁情況
注: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年鑒。
(三)勞動關系不夠穩定
一般而言,穩定的勞動關系才更有可能達到和諧的效果。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中小企業數量的增加,出現了許多流動人口異地務工的現象,這些流動人口的勞動關系并不穩定。造成勞動關系不穩定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流動人口本身的流動性驅使他們不愿意與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另一方面,流動人口勞動合同簽訂率不高與非正規化就業密切相關。工作的不穩定性與勞動合同簽訂率低之間形成惡性循環。[3]
四、中小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政策建議
(一)發揮政府宏觀協商協調的作用
政府要充分發揮協商協調作用,來助推中小企業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一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府應完善《勞動合同法》在內的涉及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使法律條文內容完善,使勞資雙方的責任清晰。二是加強監管。政府需要切實加強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防范執行過程中的“形式主義”。三是加大關于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媒體和社交網站,積極宣傳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現實意義,創造一種全社會共同了解、認同且積極參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良好氛圍。[4]
(二)強化中小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
中小企業作為勞動關系中的一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強化社會責任意識。一是強化法律意識。中小企業要嚴格遵守《勞動合同法》并根據規定依法雇傭勞動者,明確地將勞動關系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在勞動合同上規定出來。二是強化人文關懷意識。中小企業要尊重勞動者,重視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給勞動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并在工作中給予勞動者更多的話語權,使勞動者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
(三)加強工會組織建設
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要加強對工會組織建設的重視程度,給勞動者提供傳達意見、解決矛盾的暢通途徑。中小企業可以把作為單獨個體的勞動者組織起來,建立工會,適當地幫助勞動者擴大話語權和提高談判能力,以便于更好地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基層企業代表組織建設,支持企業代表組織參與協調勞動關系,充分發揮企業代表組織對企業經營者的團結、服務、引導、教育作用。[5]
(四)提高勞動者的維權意識
勞動者要積極學習法律知識,提高維權意識,在遭遇侵權事件時,要善于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一是要學法懂法用法。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了解勞動法規定的勞動者享有的權利,熟悉法律條文的適用范圍和條件。二是增強自身技能,適應發展要求。可以依據用人單位的發展要求更好地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使自己不至于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做一名新時代合格的勞動者。[6]
【參考文獻】
[1] Karen Medler-Liraz.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quality and work-related well-being in the European Labor Force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February 2015, 66-67
[2] 宋鳳軒,邱子童,周傾楚.產能結構調整時期河北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探討[J].經濟研究參考,2017,(32):4-11
[3] 楊文杰,秦加加.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度測量指標體系完善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2016,(3):128-13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EB/OL],http://www.gov.cn/,2015.03.21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EB/OL],http://www.gov.cn/,2015.03.21
[6] 趙新. 勞動者因“末位淘汰”解除合同之維權研究[J].法治與社會,2017,(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