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昆
【摘要】隨著新一次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當前小學體育課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束縛了孩子們在體育課堂中探究的動力,延緩了孩子們身心的健康發展。有研究結果表明:在改善小學生的身體形態方面,游戲化教學法明顯提高小學生的身體機能、素質水平;在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游戲化教學法能很明顯的提高小學生的身體整體機能水平;而且,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觀察經過邏輯分析,本論文認為,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完全適合在低年級小學生體育課中教學,即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在整個小學階段的體育課中實施教學。
【關鍵詞】游戲化教學? 體育課堂? 體育游戲?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236-01
一、“游戲化的教學方式”概念的界定
游戲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充分發揮個人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預定任務的一種方法。
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各種各樣游戲教學的形式來使學生進行學習,并培養多方面能力的教學方法。這一方法突出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情感和活動的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使得學生能夠在體育課堂中身體機能得到了鍛煉,也學會了在學習中享受快樂。
二、當前體育課的現狀
1.教學形式枯燥呆板。現行的學校體育更多地把體育課視為傳授有關身體運動的過程,過分強調教學過程的規范化而忽視學生體育興趣和習慣的養成,因而造成體育教學日益枯燥呆板,教與學雙方興趣低落。
2.體育教材體系和內容脫離實際。傳統的體育知識、技能和能力體系始終占據體育課程的核心地位,與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學校體育課所學的東西學生畢業后用不上,生活需要的東西學生在課堂上又學不到。
3.評估模式單一陳舊。舊的學校體育采用競技運動的評價標準,它抹殺了受教育的先天差異和后天努力。
三、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在體育課中的應用
1.游戲本身除了有娛樂功能外還有學習功能,在體育課中將體育與游戲相結合,能夠激發學生內在動機,能夠使學生在愉快的情景下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游戲的隨機性和隨意性能夠使學生得到多種表現自己的機會,使其能夠體會到成功體育的喜悅,能夠鍛煉學生的身體。
2.體育教學游戲化就是課堂教學內容游戲化,它是把教材內容用游戲的形式表現出來,以激發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去積極主動地練習。體育教學游戲化它不是游戲的泛用、濫用,這就要求教師要精通教材,能熟練、巧妙地運用游戲,根據游戲的特點與作用合理地創編游戲。在游戲中學生不僅鍛煉了身體、增強了體質,學到了各種運動技能,同時還獲得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3.在體育課堂中運用游戲化教學應是體育教學中一個比較好的方法。(1)在一年級跳短繩的訓練中可以運用游戲化教學,可以將跳短繩的練習組合成游戲的形式,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2)游戲化教學運用到一年級跑單元的教學中,可以避免一般體育學習的規范性和統一性的特征,為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4.由于學生熟悉了“玩的體育”,那么他們會很自然地把“玩的體育”的形式帶到課堂中去,他們喜歡自主而不喜歡約束,喜歡比賽而不喜歡練習,喜歡盡興而不喜歡“蜻蜓點水”,喜歡交流而不喜歡單練,教學游戲化滿足了體育課這樣那樣的不滿足,滿足班集體教學的實施和學生要求。體育教學游戲化,它改變了過去那種單一枯燥的教學內容的結構和氣氛,寓教于樂,使學生樂中求學,學中益智健身;它改變了過去那種教師強制灌輸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它扭轉了學生被動學、違心的局面,倡導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激發學生參加身體鍛煉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可利用不同的游戲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
四、游戲化教學在體育課中應用的意義
1.在體育課中應用游戲化教學能夠帶給學生快樂、信心,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充分體驗體育的樂趣,從而建立對體育學習的興趣。
2.游戲化教學能夠改變傳統的體育課的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提高體育教學的娛樂和健身功能。
3.通過游戲化教學能夠完善體育課堂中的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正確有效的學習。
4.不斷變化的游戲化教學能夠滿足學生追求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激發探索的興趣,以達到更好的、長期的教學效果。
五、結論
游戲在體育課堂的教學中早已使用,但只是作為一項教學內容,而不是教材內容游戲化。游戲化的教學方式既充分發揮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激發他們的創新靈感,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使孩子們享受體育運動所帶來的快樂。
作為一線體育教師的我們,要積極投入到學校體育的教學改革中去,去探究如何才能把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完美的融合到體育課堂中,使得孩子們真正的喜歡體育課,追求體育給他們帶來的無窮樂趣,從而為孩子們的終身體育和全民健身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褚義.談體育課教學中游戲的作用[J].遼寧教育, 2007(5)
[2]劉毅.關于體育教材游戲化的思考[J].內江科技,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