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琴
【摘? 要】中國身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源遠流長而又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底蘊,匯聚成了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但在如今的中華學子之中,西方文化蔚然成風,中國傳統文化反倒退居其次。如此,這便需要通過各方教化與宣傳,喚醒孩子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與學習熱情。而語文課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則更需要精心設計相關課程內容,以此讓學生秉承更大的熱情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本文筆者將通過論述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闡述筆者自身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傳統文化? 教化? 繼承與發展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讓華夏兒女在耳濡目染中成就自身的文化修養,無論是任誕放縱的魏晉風流人士,還是克己復禮的儒家正統學子,都在古文化中汲取精華并進行發展,才最終實現了自我的超越。這也正要求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還要重視對傳統文化的發展。
一、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悠悠五千年,彈指一揮間。五千年的歲月何其漫長,時光的長河中譜寫了無數的詩篇,五千年的歲月又何其短暫,轉眼來到了今天。知識的海洋中,我們與學生都是幸運的拾貝者。而不同的是,身為教師,我們要在拾貝的同時,教會學生們去辨認那一枚枚精致的貝殼。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個經典事跡為學生解讀歷史人物,讓學生感同身受的了解那些偉大人物的情操與熱枕。比如,筆者在教授《將相和》一文時,首先讓學生概況與總結“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獨立的小故事的故事情節,然后又啟發他們聯想與思考這三個故事的內在聯系,并感悟廉頗的知錯能改以及藺相如“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寬闊胸襟。最后,讓孩子們更深入地探究將相和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將相共同的愛國理想,是因為他們共同的認知:將相不和,趙國危矣!在這樣層層深入的授課完畢之后,筆者又布置下課堂隨筆,讓同學們談談如果自己面對這樣的情景該如何去做。又布置了作業讓大家分組查詢各朝各代官制劃分,并且于次日課堂匯報演講。如此,既讓同學們對古代朝堂有了初步的認知,也讓大家有了自我展演的機會。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解讀古文古詩,讓學生們體感古代語言文字的魅力,領略古人無窮的智慧與創造力。比如,在解讀完畢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兩年后所作古詩《春夜喜雨》一文后,筆者抓住首句“好雨知時節”中的“好”字,讓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解讀春雨“好”在哪里,作者是如何寫出春雨之妙的,并據此讓學生感受到了作者不著一字卻處處流露的春雨之“喜”。此外,筆者還讓同學們自行以“春雨”為題,進行古詩創作,并對優秀作品進行了公示,讓同學們更深入地體悟了中華古詩詞所展現的古文字獨有的魅力。
最后,我們可以通過課外拓展訓練,讓同學們感悟中國傳統節日往昔無與倫比的魅力,喚醒同學們對中國自有的傳統節日的向往。以此讓同學們了解傳統節日,傳承歷史,弘揚民族文化,抵制外來文化入侵。另一方面,傳統節日具備豐富的道德資源,通過傳統節日文化教學,可以挖掘內在價值,滲透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比如,筆者在端午節來臨之際,組織同學們包粽子、做香包、看龍舟。還向同學們講述了屈原投江的故事,以說故事的口吻,向同學們娓娓道來了偉大歷史人物屈原波瀾壯闊的一生,并且讓同學們寫下一天的感悟與大家分享,在交流中共同感受中華傳統習俗的魅力。
此外,沙海拾起的貝殼,只有拂去砂礫之后才更能彰顯其魅力。中華傳統文化,也不乏糟粕污垢,須予以摒棄,方能實現教學之大成,實現教學之相長。
而在小學語文課本之中,篇篇精華,字字珠璣,省卻了需要我們篩選文章的時間,為我們留下了更多的時間教學,是教師之幸運,亦是學子之幸。
二、對傳統文化的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雖美,卻是歷史的產物,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我們可以加以學習,加以鑒賞,卻不能全然照搬,成為固步自封的守舊主義者和封閉主義者。而是要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之上,施以自我的認知,施以時代的發展。還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在“以我為主”的基礎上,學會“為我所用”。
比如,筆者在講授《將相和》一文課后作業上交完畢,進行課堂展演的時候,筆者不僅展示了部分優秀作品,讓大家代入當時的背景進行處事,而且還延伸到了當代中國的愛國情懷。古人思想中的“忠君愛國”已經不適用于當代社會主義社會背景下的共產主義接班人,因為當代的中國既無“君”,也無“臣”。君臣是中國古代君主制度下特殊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代表了不平等的社會關系,是需要摒棄的糟粕。但這種“忠君愛國”在忽略了身份而只談論其精神內核的時候,便恰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相契合。跨越歷史的長河,也許人與人之間的身份會有所變化,但是人們之間的共情卻始終如一。而愛國,就是其中一種,是永不會過時的話題。
筆者不僅會重點向同學們講述中國古典優秀作品,還會為同學們傾情講演西方優秀作品。畢竟東西方雖然歷史文化有所不同,文學作品表現形式也各有差別,但其中的精神內核卻是一致的,所要傳遞給孩子們的優秀品質也是一致的。我們可以對自己的優秀文化大加贊賞,卻不能對他人的優秀視而不見。否則,固步自封之下,清朝滅亡,已是前車之鑒。比如,筆者在講授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時,不僅會讓同學們感悟作品本身的內涵,還在此基礎之上,讓同學們搜集了中國作品中傳達出與之相同內涵的作品,并進行對比與鑒賞。在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之中,實現自我的成長與飛躍。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才是為學為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