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對我國匯率政策進行重點說明,以三元悖論作為切入點,力圖將我國的匯率政策實踐理清。通過文獻整理,筆者發現我國的匯率制度選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保證貨幣政策的優先獨立性,還要再控制資本項目開放程度在過急的情況下穩步推進我國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也是綜合目前國內研究發現的一致結論。
關鍵詞:內外均衡;中國匯率政策;選擇;實踐
一、中國的匯率政策與內外均衡
三元悖論體系下,匯率制度的選擇需要與貨幣政策和資本項目的開放相協調,國內學者三者的協調研究有較多成果。綜合各家之言,筆者發現大家都殊途同歸,即中國應在保持自身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匯率、形成愈來愈市場化的匯率制度,然后再使資本項目的開放度持續跟進。資本項目的改革和開放程度要時刻關注匯率制度的改革程度,資本項目的開放程度過于激進反而會對另一方造成掣肘。
文章的開頭也提到,中國目前的內外均衡均處于可控范圍之內,但是中國的經濟仍處于“三期疊加”時期,其中的“三期”分別指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不難看出中國經濟需要解決的內部失衡問題就在這“三期”中,經濟增速減慢、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產能過剩的問題實質上是失衡問題。而外部失衡簡單地來說就是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問題。
二、中國三次重大匯率制度改革
1994年的匯改是中國外匯市場的一次大突破。1994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結束實施8年的匯率雙軌制,此階段人民幣匯率單一盯住美元浮動;
2005年的匯改對于中國的外匯制度又是一次突破。2005年7月21日央行發布《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即“721匯改”),自此人民幣匯率不再單一釘住美元,而是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時,從2006年1月開始央行在市場中引入做市商,并且將詢價交易的方式納入外匯匯率定價當中;
2015年8月11日,中央銀行對中間價報價機制進行改革(即“811匯改”),央行正式宣布“做市商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每個工作日開盤前參考前一工作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綜合考慮外匯市場供求情況以及主要貿易對象匯率變化報出外匯中間價”,本次匯改使得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人民幣也不再緊盯美元,轉而逐步參考一籃子貨幣。
三、中國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1986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的規定》,放開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1996年12月,我國從整體上實現了經常項目項下的人民幣自由兌換;2005年和2010年,“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目標先后寫入了“十一五”和“十二五”發展規劃;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跨境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2015年,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要“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的貨幣”。
四、我國匯率體制改革對內外均衡的貢獻
多年以來由于人民幣匯率缺乏彈性,中國經濟一直存在內外失衡問題。內部失衡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失調以及產能過剩的局面。匯率影響內部均衡具體表現是指人民幣匯率持續低估造成國內服務品相對于制造品的價格更低,使資源從服務業大量流入制造業,形成制造業發展過度而服務業發展不足的局面。外部失衡主要表現為中國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比率過高,以2007年為例,我國經常賬戶余額占GDP高達10%,而國際公認合理區間為3%~4%。
隨著人民幣彈性逐步上升,我國經濟內部失衡顯著緩解,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人民幣匯率彈性上升,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近年來第三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不斷提高,由2012年的44.9%上升到2017年的58.8%;而第二產業的貢獻率則相應由49.9%下降到36.3%,產業結構趨于優化。二是從2012年至2017年,我國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由54.9%上升到58.8%,資本形成對GDP增長貢獻率則由43.4%下降到32.1%,說明經濟增長模式逐步由投資拉動型轉換為消費驅動型。
我國經濟外部失衡的緩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被打破,2014年一季度至2018年二季度,我國經常賬戶順差和資本賬戶逆差組合持續出現,而且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重近年來也逐步下降,說明我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正在減小,經濟結構轉型初見成效;二是我國外貿企業積極謀求結構升級,高附加值出口規模顯著增加。2017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例高達51.6%,服務業進出口規模同比增長6.8%。
參考文獻
[1]巴曙松,魏琪.資本項目開放視角下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J].農村金融研究,2016,(10):7-12.
[2]李春雷,劉錚.人民幣納入SDR后的匯率制度選擇[J].世界經濟研究,2018,(11):15-28+135.
[3]彭紅楓,肖祖沔,祝小全.匯率市場化與資本賬戶開放的路徑選擇[J].世界經濟,2018,41(08):26-50.
作者簡介:付一凡(1993—),男,漢族,學歷:研究生,單位:湘潭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