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珅
【摘要】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堂是學生學習實踐的重要陣地,也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本文闡述了語文實踐的途徑和方法,指出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重視語文實踐,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關鍵詞】語文實踐;課堂效率;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課堂是學生學習實踐的重要陣地,也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課堂教學改革存在著無數種可能,勇敢地嘗試和科學地創新往往會創造奇跡。那么,怎樣才能讓課堂語文實踐更有效呢?
一、以讀為本
讀書,是眼看、口誦、心想,是有聲語言和無聲思考結合的過程,也是開展語文實踐的重要方式。注重讀書訓練,首先要形式多樣。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目的及學生年齡的不同,讓學生選擇不同的讀法。一般來說,理解課文可采用輕聲讀、默讀、自由讀等;總結課文可用齊讀、分組讀等形式;品悟體會可范讀、分角色讀、比較讀。低年級學生可選擇情境讀、分角色讀、范讀、小組讀、個別讀等形式,讓學生邊讀邊體會,邊體會邊讀,熟讀成誦。要重視教師的范讀,通過范讀,使他們感知重音、停頓、語氣、速度、聲調等在朗讀中是如何隨著表情達意的需要而變化的,從而提高學生朗讀的表現力,感受音韻之美。高年級課文較長,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后,可以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欣賞的句段進行感情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積累感悟。另外,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時要隨閱讀教學的進程和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把讀的多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交叉使用。
其次是讀練結合。語文課是姓“語”的,語言文字訓練至關重要。在讀文中,要引導學生抓住體現課文主旨的“文眼”,在感知、探索、品味中理解課文、感受主題、積累語言。例如教學《生命 ?生命》,可以這樣落實語言訓練:
原文片段:
墻角的磚縫中掉進一粒香瓜子,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苗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兩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在教學中,讓學生熟讀課文后把文字做一些修改,把“掉”改為“放”或“埋”,把“竟然”“竟”“僅僅”去掉后與原句比較,把“竟使它”的“竟”換成“又”或者其他詞語,通過這種增刪調改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香瓜子生命的頑強和語言表達的準確精妙,最后通過朗讀升華情感,通過背誦促進積累。
二、注重啟發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就應該先營造問題的情境,讓學生思考,然后步步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
從課題處引申。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課題著手質疑,往往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如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可引導學生抓住“呼聲”發問:這是什么呼聲?是誰的呼聲?為什么發出呼聲?……然后導讀課文,學生就可從總體上領悟到“呼聲”的內涵,把握課文所表達的“渴望和平”的主旨。
從矛盾處刨根。即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在矛盾處刨根問底。如《窮人》中可引發質疑:為什么桑娜極其盼望丈夫早點回家,又害怕丈夫回家?桑娜的心理活動向我們傳遞了哪些信息?再組織學生進行基于以上問題的研讀討論,最終理解課文,體會下層赤貧勞動者高貴的人格和無私博愛的精神。
從變化處探索。一些優秀的文本,往往有曲折婉轉的情節,可以抓住文章前后的變化,探索其中玄機。如《狼牙山五壯士》,為什么前面三個自然段謂之“戰士”,從第四自然段開始謂之“壯士”?從而引導學生探究,最終領悟到作為戰士,英勇殺敵保衛祖國是天職,可謂“勇士”,而為了人民的安危主動放棄生命、這種寧死不屈、慷慨就義的戰士才無愧為“壯士”。
從補白處發問。有些課文會留下多種形式的空白,可讓學生就這些地方進行補白,啟發他們聯系自己的經驗,展開聯想,引發對文本的發展和超越。如古詩《贈汪倫》,文本省略了哪些內容呢?“忽聞岸上踏歌聲”的“忽”有什么特別的意義?汪倫為什么不從家里一直把李白送到船上,而是在李白獨自登船后才趕來?其中有怎樣的經歷?再讓學生分小組讀讀想想、說說演演,在情境中體會事情的經過和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加深對文本意蘊的領悟。
三、合作學習
交流與合作是現代人必備的能力,合作學習能滿足個體與他人交往的需要,在這種交往中學生不僅會看到自己在小組合作中的力量,又能感受人與人之間達成的融合、溝通的快樂,這是落實語文實踐的重要途徑。但合作學習要防止流于形式,可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編學習小組,各小組綜合能力相當,組內兼顧各能力層次的學生,有共同的學習目的,有任務分工,有探究結果的統計匯報。
獨立自主的思考是合作學習的基礎。“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在任何一次的“集體交流”前都應該留出大塊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并逐步引導他們學會質疑和思考,當對這些問題有所感悟之后再和同學交流探討。
充足時間的交流是合作學習的保證。交流的時間要充分,要求每位成員都發言和認真傾聽,要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見,對不合理的見解敢于指正。教師要到學習小組里參與討論,及時給予點撥,并鼓勵學生積極表達意見。討論完畢每小組要指名學生匯報學習結果。客觀全面的評價是合作學習持續的動力。對于小組學習成效的評價要客觀全面,肯定優點,提出改進的意見,既要看到小組學習的整體結果,又要關注個人在學習活動中所付出的努力:各組之間可以互相評價、學習借鑒,組內各成員也要互相評價,以求共同進步。
四、學科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和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和整合是有機、潛移默化的,不可生搬硬套、為了綜合而綜合。有老師在上《爬山虎的腳》時對生物術語的解釋花去很多時間,這不是整合,也不是語文課,而是語文老師在上生物課。且看北京市特級教師王文麗老師如何在《二泉映月》中滲透音樂藝術:
首先播放《二泉映月》,把學生引進音樂情境感受音樂的特點;然后讓學生猜想這樣的曲子是什么樣的人創作出來的,他為什么要創作此曲;之后引導學生自主讀文,扣詞扣句感悟文本,感受人物內心世界;出示幾幅描寫阿炳現實生活的漫畫,讓學生在《二泉映月》音樂的意境中開展想象編寫故事,深入體會阿炳的悲慘生活;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命運和對生活堅強執著的態度;再次播放樂曲,讓學生在音樂中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
這樣的課堂融語言、音樂、美術于一體,文中有曲,曲中 有文,彼此映襯相得益彰,充滿了溫情,無論是學生還是聽課的觀眾,無不激動震撼。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語文實踐還需要老師們不斷探索。無論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才是永恒的旋律。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