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芳玲
【摘要】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地自主合作學習,能夠極大地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甚至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都是有極大幫助的。本文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主、合作學習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語文教學;自主;合作;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蘊藏在學生身上巨大的潛力挖掘出來,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主、合作學習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新課改背景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已經成為通行的做法。無可爭辯,這一觀點與做法以其極強的目的性和操作性,已經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此同時,由于一些操作或其他原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在使用過程中普遍呈現出了一些共性的問題,這使得探究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是不加區別地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未必都不好,比如板書,有的老師用白板完全代替黑板,一節課結束點了無數張幻燈片卻未在黑板上寫一個字或只凌亂地寫幾個字,這是不可取的;再如提問,教師只讓學生自覺發表觀點或小組代表發言,還不夠,適當的直接點名道姓提問還是有必要的。一些傳統教學中好的東西應該得到繼承與發揚。
二是教師無底線地充當“配角”。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就該一直要當配角嗎?答案是否定的。必須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需要教師做配角,課堂主動權給學生;但該當主角時應毫不猶豫,掌控課堂,該精講的精講,該強調的強調,學生就得被動接受,認真做好筆記,沒必要學生發言就不浪費時間。所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讓老師少說,靠邊站,讓學生多討論,也不是把一節課多半時間交給學生這些表面的東西,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探求與思考,獲取知識,解決疑問。并且給予他們積極肯定的評價,讓他們對學習充滿自信,這才是變被動為主動。
三是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由于時間或者其他原因,教師往往只給學生兩三分鐘的談論時間,學生還沒有討論出什么結果就匆匆收場。這樣一來,合作探究就失去了意義。當然,這些問題的出現可能與受一定的教學情境、條件、操作等客觀或主觀限制有關,但終歸也反映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合作探究只是被當作了完成教學目標或課堂環節的一種手段,從而忽略了它的目的性,這樣出發點就錯了。
課堂討論是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中運用最多的學習形式,學生通過積極思考、互相探討,以求認知的深化。它打破了課堂上學生個體學習之間的隔閡,給予了他們合作、交流學習的機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智慧。在教學中,既可以保留現有的四人小組學習形式,又可以改變單一的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就某個問題走下座位,與同學展開討論。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抓住思維的熱點和疑點,積極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產生探究的欲望,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發現并提出問題,然后參與討論,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是探究的問題沒有價值或者意義不大。要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那么教師所出具的問題就必須有價值。這里的“價值”除了指問題的含金量高之外,還指問題設計的合理性。問題的廣度、深度、梯度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知識層次、學情或盡可能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盡量做到有針對性,而不是自己認為值得探究就可以,要多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多層次把握好“度”。除了把握好“度”,還要把握好“量”,也就是問題的數量,問題設計在于精,而不在數量多,多了也不合理。總之,合理地設計探究的問題,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策略,學生經過努力得出答案,就會有一種成就感,自我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就會被大大提升,從而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和質疑能力。
語文預習能力是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在這一時期顯得尤為突出,它直接關系著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否擁有高效的自主學習能力。預習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逐步推行。剛開始時,學生可能不知該如何預習,此時,教師不僅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預習時間,明確預習目標和任務,還要認真督促檢查預習結果。堅持這么一段時間后,教師督促的時間可逐漸減少,預習任務也可以變得不像最初那樣具體,課本中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都交由學生自己總結出來。這樣,學生在上課時就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在課堂上就能夠抓住重難點,從而更高效地實現課堂目標。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后,教師就應當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覺預習,這樣做既培養了預習能力,又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小學低年級學段的預習教師無法完全放手,教師必須精心設計預習內容,安排預習任務,并且在學生預習的過程中全程指導,堅持一段時間后逐漸放權,減少教師陪伴和指導時間,這樣到了中高年級后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質疑是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的前提,它可以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小學語文課堂上要使學生樂于提問,教師就要善于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教給學生質疑的正確方法,使其樂于提問。此外,教師要幫助學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礙,在質疑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讓學生敢想、敢說、敢爭、敢辯,不懼怕出錯。對于在課堂上由于生性膽小或者情緒緊張表達不清楚的學生,可以讓其在課外質疑交流;對不敢在課堂等場合提問的學生,可以讓其個別提問;對口頭表達能力弱的學生,可以讓其把問題寫成紙條的形式提問。教師要精心設計語文課的教學過程,通過教學中復習、導入、新授、練習、小結等各個環節的精心引導,啟發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課前布置預習,讓學生在預習中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列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為課堂上的有效提問做好充分準備。另外,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組織開展提問競賽活動,通過比提問的數量和質量來評定小組的競賽成績,這樣學生將會在競爭的氛圍中消除思想顧慮,激發質疑熱情,大膽質疑和發問。通過組織學生多說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問,教給學生提問方法,使其善于提問。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也是思維的外部表現。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保證學生有說的機會和時間,通過多說的訓練,培養學生勤于提問的習慣。由于不同情況下問題的內容、性質各有特點,因而提問的方法和形式也應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處地提問,才能直達問題的本質。反之,提問方法不當,不但不能切中問題的要害,反而容易使人感到厭煩和乏味。
總之,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夠極大地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甚至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都是有極大幫助的。
(編輯:龍賢東)